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祝您健康》 > 1993年第2期
编号:11858011
“红包”现象讨论(四则)
http://www.100md.com 1993年2月1日 《祝您健康》 1993年第2期
     无可奈何话“红包”

    自己或家人患了病,特别是比较严重的病,总希望找到一个医术高明的医生,总希望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但在现实生活中,并非人人都能获得上述条件。无奈之中,只有以“红包”作为一种特殊的“通行证。”我不敢评判有关“红包”的道德是非,但根据本人的体会,送与不送确实不一样。就患者心理而言,与其说是心甘情愿,不如说是万般无奈。如,我儿子发热一月有余,跑了几家医院仍诊断不明。最后只有塞“红包”,请高年资的医师会诊。虽说钞票花了近千元,总算有了个明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心理上也就大致平衡了。

    (教师:刘本兴)

    “红包”体现了医生的劳动价值

    由于种种原因,现在医生付出的劳动和得到的报酬是不等值的。有位年轻的医师,自费到美国留学,掌握了一些先进的手术方法。学成回国后,他心安理得地接受病人馈赠的“红包”,认为这是体现了他的劳动价值。国内许多医生终年超负荷地工作在手术台上,得到的报酬十分有限,这不符合按劳分配的原则。医院既然属于第三产业,就要大胆地走向市场,一运用价值规律的杠杆。就医生个人而言,谁的“红包”收的多,就说明谁的医疗水平高。

    (主治医师:吴鸣)

    “红包”败坏了医德医风

    看病要送“红包”,已成为一部分病人就诊时的思维定势。究其原因,一是日前就医难的问题尚未完全解决,二是患者对医疗服务的质量不放心。这种现象的出现,虽情有可原,但在客观上却干扰了医院内部的管理,败坏了医德医风,影响了精神文明的建设。尽管部分患者通过送“红包”而获得了满意的医疗服务,但由此而产生的种种弊端,势必导致社会总体医疗水平的下降。

    (机关干部:李峤)

    医息之间应有真情

    有位17岁的农村姑娘患了卵巢巨大囊肿,其父卖掉了耕牛把她送进医院治疗。主治医师见患者缺乏营养而又经济困难,就从家中带些营养品给患者。患者病愈出院时,准备买些礼品酬谢这位医师,被婉言谢绝了。医师说:“你回去好好休息,保重身体,就是对我最好的报答。”半年后,患者来院复查,带给医生一双亲手做的绣花布鞋。虽然这鞋医生并不能穿,但还是尊重病人的感情,将其收下来。与此相反,现今社会上少数医生以接受“红包”的多少来决定对患者的态度,这显然违反了医患关系的道德原则。

    (护士:袁莉),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