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祝您健康》 > 1994年第3期
编号:11857679
此心安处是吾乡
http://www.100md.com 1994年3月1日 《祝您健康》 1994年第3期
     “此心安处是吾乡”,是宋代大文豪、养生学家苏轼《定风波》词中的一句话。它的意思是说,天有灾情,人有危难,从心理上忘却忧患烦恼、进退得失,不使情绪有较大的起伏,心境得到净化,就会安神于自然之中。

    人要生活,总得有所营求。这里既有丰衣足食的物质生活的需求,也有人际关系的和谐与个人精神生活上的需求,这些都是人所渴望实现而不能舍弃的。然而,在营求的路上,不顺心如意的事总是难免的,安危、祸福、苦乐、荣辱、利害、寿天等所谓“频恼”的问题。像此起彼伏的波澜冲击着生命的堤岸,任何人休想避开。但是不是一说“人生多烦恼”,就表明对人生持悲观态度呢?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问题在于人生的价值取向。

    养生学认为,既要在不断变化的现实中开创自己的幸福,又应当努力超越现实,不“为物所役”,不使之造成负性情绪,不弃失做人的质朴的真性,尽情享受生活之乐趣。古今养生学家都曾这样指出:人生在世,不能没有追求。大追求小追求,都是为了一种快乐的心境。昔日哲人提出的人生“三斗三乐”,说的也是一种快乐的心境。心境快乐了,你便拥有了一切。所以,活得成功幸福的要诀是快乐心境。
, 百拇医药
    怎样才能保持心境的快乐?

    为心灵安个家

    瞬息万变的社会发展会给人的心理造成冲击,甘于寂寞正是抵御由这种冲击导致身心疾病的一道防线。君不见,一阵子是读书人纷纷擢升官场,一阵子是文化人纷纷泛舟商海,一阵子是“星族大腕”纷纷顺流扬帆。在鲜花锦簇的热闹情景中,仍有不少人在原地老实地精心于本业,好像是不辞寂寞,专为品味寂寞而苦心经营、追求着,享受着俗人不能忍受的寂寞。其实,心富比什么都重要。寂寞本来是生活的一种常态,也是主体心理的一种常态,不能正确对待生活常态,也就不能正确对待寂寞,为心灵安个家。而真正能在生活中为自己的心灵安个家,甘于寂寞,则已把生活感受提高到精神养生层次。

    精神上要有所寄托人生就是一连串不停地奔波,懂得养生的人,一定会给自己一个与自己心灵恳谈的空间。在这里,你是完全属于自己的,可以想非社会功利要求你想的,做非岗位职责需要你做的,避开心身养生所要避开的,彻底卸去你心灵上的疲惫,让自己真正得到内心的安宁。这种属于你心灵深处的寄托,不一定有很大的意义,但它极容易找到,只要是你的兴趣所在。这些一有时间就想做的事,都可以成为你滋养内心世界的处所,都可由于你的心灵得到寄托而获得情绪的优化、净化。你尽可躲在这自成一统的“小屋”里与乐趣厮伴,纵情神驰,宣泄情感,疏导忧郁,改善心境,享受生命,感悟人生。一旦获得了这样愉悦的心境,你会发现:世上有人美丽绝顶,有人富甲天下,有人一呼百应,有人名噪一时……但他未必拥有心灵的宁静。
, 百拇医药
    待人友善心自悦医学心理学专家说:孤独易致病,友谊助健康。一些人听了觉得前句话不错,后句话不好理解,怀疑它的科学性。其实,这早已为国内外研究资料所证明。因为待人友善,就需要有意识地去调整自己的情绪。不管你有什么烦恼和忧愁,总不能一脸不高兴地接待友好吧。积极有益的调节,能使心境很快进入愉悦状态。投桃报李,你热情待人,人家自会恭敬回问,这种氛围有利于怡养身心。此心安处,既需要精神内守,也需要情感开放。兼收并蓄,相得益彰。

    但求尽心世上没有绝对完美的事物,“唯尽善尽美者为上”这句话,貌似激励,实则给生命增添无法弥补的缺憾和不愈的创伤。所以,你不必因自己体貌难看而自嫌,也不必为残疾而沮丧;不必因挫折而放弃自己的全部打算,更不必为琐事烦心而大动肝火;不必为孩子不是“全优生”而抱怨,不必因一个人负心便怀疑世间的真情。考不上大学不一定是你的失败;挣不到大钱并不就是你的无能,提不上职也不等于你是窝囊废。相反的。“盈门车马尽冠缨”也不意味着他是绝顶的高智能。要紧的是记住:强求是痛苦的根源。一切都不像你希望的那样完善,也都不会像你策划的那样胜利,但求尽心也就是了。只要尽了本分;即使生命不够圆满,也依旧可以坦然面对自己,不负此生。这样,就可以在思想上保持平衡,感情上得到慰藉,精神上得以解脱,心理上获得宁静,恬乐自适,走完自己人生之路。

    不过,难就难在:很少有人教我们“只要尽心,得不到又何妨”,“尽心才是快乐的源泉”。笔者认为,生活中如因太多强求不来而饱受失落情绪的震荡,错失了生命中的良辰美景,实在不值得。人生之路无限宽广,何苦陷自己于夹缝之中。, 百拇医药(苏鸿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