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祝您健康》 > 2002年第11期
编号:11827028
孩子,这不是你的错
http://www.100md.com 2002年11月1日 《祝您健康》 2002年第11期
     日前,一份中小学心理信息中心的调查显示,不少城市小学生患有严重的“自责”倾向,具体表现为当他们在学习或者生活中稍有“失败”时,占调查总数53%的小学生都会感到内疚、不安和焦灼。这种心理状态如果不得到学校与家长及时且行之有效的疏导与纠正,久而久之,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是明显不利的,这次调查在部分小学三至六年级的学生中展开。调查发现部分学生在参加一些项目的比赛时,因多种原因没取得名次,他们会认为“失败”是自己造成的,拖了集体荣誉的后腿。当他们在学习与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有29.4%的小学生也会主动将责任扯到自己的身上,认为是自己主观不用功,别无其他客观因素,似乎只有这样才心安。其中一些在老师与家长心目中的“好孩子”与“班干部”,他们对自己的要求更是严格,有时甚至是苛刻,一旦达不到既定的标准,心理上便较长时间受到压抑、闷闷不乐。一位小学五年级的女学生,是班上的少先队中队长,平时学习用功刻苦,在最近的一次考试时,数学考试未达标,她后悔莫及,连连自责,并且一连写了几份保证书,分送给老师、班主任及家长。那位任课老师对笔者说,小学生这么“自责”也太过分了,弄得我们当老师的都不敢说话。
, 百拇医药
    值得社会与人们关注并重视的是,目前这类小学生的“自责”倾向并没有引起家长与学校的高度重视,有的人甚至认为孩子从小就高标准地严格要求自己是好品质,是“我要学”的自觉表现,是教育的成功,值得鼓励与提倡。但是,这项调查却从另一个方面显示,小学生经常“自责”,并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心理专家认为,小学生过分“自责”,会使他们对学习与生活缺乏自信心,过分敏感,从而总是让自己处于一种焦虑与不安的状态中。比如,当别人正常地说笑谈论某件事时,调查中就发现有46.4%的小学生马上怀疑是自己做错了什么事;当多数人遭到批评,便有64%的小学生认为自己特别不好;甚至有29.2%的孩子曾经“想从高处往下跳”;44.8%的小学生也有过“独自一个人远行”的念头;40.2%的小学生以为“活着不如死了好”。

    屋漏在下,问题在上。南京脑科医院有关少儿心理专家认为,一些有过分“自责”行为的小学生,究其根源。原因可能是孩子的父母对其早期教育不当所致。这位资深专家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有些家长由于各种因素,在多年的学习、工作与生活中不是十分成功,再进一步也十分困难,于是,便将将家庭的所有希望寄托于孩子身上,指望在孩子身上实现自己今生无法实现的理想,这样一来,“高标准”枷锁般早早套在丁孩子身上,让孩子从小就有一种思维定势:“凡事得强过别人”。另外,也有一些家长,正是因为自己奋斗多年在事业上成功了,由于竞争、市场经济等因素,更加感到高处不胜寒,在自己不断努力充电适应环境的心理压力下,让他觉得如果想让孩子将来少走弯路、少吃苦,在残酷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将来在事业上有所建树,就得从小对他们进行高标准、严要求,以便将来学习、工作与生活得比自己更顺利一些,因为“宽是害,严是爱”嘛。还有一种现象不容忽视,就是有的老师戴若有色眼镜看人,自认为某个学生素质高,什么都行,就不管其实际条件,来个“说你行,你就行”,人为地给孩子套上“高标准”。有位小学五年级的男生,因为老师看好他,便给他套上了“小升初”必须考上省重点外语学校的“笼头”,弄得他疲于奔命,常常“自责”,怀疑自己智商不高,甚怕考砸了辜负老师的一番“美意”。
, http://www.100md.com
    家长与老师适当地给小学生在学习与生活等方面提出要求,本无可非议,这么做有利于孩子少走弯路,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但是,过犹不及,凡事不可过度每个孩子由于“先天”与“后天”的条件不尽相同,“标准”也应不尽相同,如果所定“标准”超出了孩子的实际条件,要求孩子样样都优秀,事事都成功,不允许他们在学习与生活中有一些或大或小的失败,这么做不仅有失公正,让孩子过早丧失童心,弄不好还会适得其反,使孩子讨厌学习,甚至讨厌生活。有的孩子在巨大学习压力之下选择死亡便是人们值得从中吸取的惨痛教训。

    “退一步海阔天空。”希望有关家长与老师从长计议,从实际出发,“放孩子一马”,给孩子一定的、轻松的学习与生活空间,这么做,孩子才会“有张有弛”地真正对学习感兴趣,才会真正地学有所成,也只有这样,大人的希望才不会落空,孩子也才能健康成。

    (编辑 樊明), http://www.100md.com(王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