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祝您健康》 > 2003年第1期
编号:11852736
憩室:不平静的凹坑
http://www.100md.com 2003年1月1日 《祝您健康》 2003年第1期
     张老师在某中学任教,40多岁。他在生活中有个特点,爱吃肉食不爱吃蔬菜,自称“食肉动物”。平时除了常闹点便秘,并无大病。这天正带着学生参加军训,突然出现左下腹疼痛。阵阵绞痛难以忍受,虽有便意却解不出来,并呕吐一次。到医院急诊室就诊,血象显示白细胞明显增多,腹部透视发现结肠胀气。年轻的医生一时拿不准主意,决定先静脉滴注抗生素,同时给予解痉止痛药。

    几个小时过去了,症状并没有缓解。医生用手按压左下腹,病人疼痛明显且腹壁肌肉紧张。猛一抬手,疼痛更重。医生自言自语道:“真怪,阑尾炎怎么跑到左边来了?”外科主任闻讯前来会诊,决定立即手术探查。两个多小时后,从手术室里传来准确的信息:“降结肠憩室炎,伴周围脓肿形成及局限性腹膜炎”。

    手术之后数天,张老师的学生来病房看望他。刚好遇上外科主任查房,大家就七嘴八舌地问起了病情。外科主任从憩室是怎么回事讲起。他说:“憩,有稍事休息的意思。在火车或汽车经过隧道时,每隔几十米就可以看到隧道壁上有一个小凹坑,刚够一个人靠在里边。这种让养路工临时休息和避让车辆的地方,就可以称为憩室。人的胃肠道也是一条长长的管道,管壁可分为粘膜层、肌层、浆膜层。正常情况下三层平行排列,互不干扰。如果因为某种因素的作用三层一齐向外突出成小袋样,或者粘膜层穿过松弛的肌层向外突出成小袋样,胃肠腔内必然就会出现一个小凹坑,这便形成了憩室。憩室内如有细菌大量滋生,就可能导致憩室炎。”

    外科主任接着说:“憩室其实并不少见。据估计,人群中大约有10%的人可能存在憩室。憩室多发于中老年人。近年来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憩室病人也在逐渐增多。从食管到直肠,整个胃肠道几乎都可能出现憩室。西方人以降结肠部位较为多见,中国人以升结肠较为多见。从剖面上看,有的像细颈瓶,有的像广口瓶。可以只有一个,也可以同时出现多个。憩室是通过推和拉形成的。所谓拉,就是胃肠道周围组织发生炎症后,与胃肠道的某一部分粘连在一起并发生牵拉,腔内便形成憩室。所谓推,是指肠腔内压力增高时,将某些薄弱的部位推了出去,就像吹气球一样,腔内便形成憩室张老师的憩室是细颈瓶状。因为口小,一旦有粪便残渣掉入其中,就不容易排出来,在里面感染发炎,形成脓肿。脓肿一扩散,便导致腹膜炎。不少病人并不知道自己有憩室,一旦发病诊断起来比较困难,及时手术是非常必要的。”

    住院半个月后张老师准备出院了,外科主任又详细交待了几点预防憩室的事项:做一次全消化道钡餐透视,了解一下胃肠道有无其他憩室,并确定大小、数目、形态及部位。②增加食物中纤维素的成分,多食燕麦、玉米、香蕉、芹菜、魔芋、海带、木耳等通便的食品。治疗便秘,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可使用容积性溶剂(如硫酸镁、硫酸钠),润滑性溶剂(石蜡油、甘油),胃肠动力药(西沙必利等)。积极治疗各种可形成粘连的疾病,如纵隔炎症、结核性腹膜炎、盆腔炎、手术后粘连等。控制体重,注意减肥,对防止憩室的发生大有益处。,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