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祝您健康》 > 2008年第12期
编号:11701789
防范一种新发传染病
http://www.100md.com 2008年12月1日 《祝您健康》 2008年第12期
     近年来,继众所周知的非典、禽流感等新发传染病之后,仍有一些新发传染病不时出现,南京市鼓楼医院最近收治了几位从外地转来的患者,最终被确诊为“无形体病”,这是一种新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

    无形体病的发病特点

    2008年7月29日,来自安徽明光的57岁农妇张大妈,连续9天发热38.5℃以上,并伴有头晕乏力、胸闷恶心,肌肉酸痛等症状,在当地医院治疗几天仍不退烧,后转至南京市鼓楼医院以发热待查收治感染科。实验室检查发现,病人的红细胞、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均明显降低,肝脏转氨酶升高。经专家会诊,依照2008年2月卫生部颁布的《人粒细胞无形体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试行)》的诊断标准,确诊张大妈患无形体病。诊断后,给予相应的抗生素对症治疗,同时辅以保肝,张大妈第二天就退烧了。其他症状及生化指标亦逐渐好转。

    近些年,南京市鼓楼医院陆续收治了18位从外地转来的发热伴多系统损害的患者,其共同特点都是农民,均来自于安徽滁州、和县、明光、含山等地以及江苏盱眙、溧水一带,病人均以务农或野外作业为主:发病时间在4~8月间。他们大多起病急而重,主要症状为发热,伴全身不适、头痛、乏力、肌肉酸痛,以及恶心、呕吐、腹泻、厌食等,同时,精神萎靡,神志淡漠。部分病人可有浅表淋巴结肿大及皮肤淤点淤斑。检查血象:白细胞、血小板明显降低,尿液检查有隐血及蛋白,肝脏转氨酶升高,凝血功能异常,部分患者并发胰腺炎、血淀粉酶升高。其中,有5例病人因严重多脏器功能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而死亡。
, 百拇医药
    由于这些患者起病急,症状与某些病毒性疾病相似(也有不同之处),且病情较重,部分患者短时间内死亡,病毒学、细菌学、钩端螺旋体等检查均是阴性,故诊断较为困难,容易误诊。这种情况引起了感染科医师的警觉。怀疑可能是一种新的传染病,并及时报告国家疾病控制中心,同时加强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及血清标本的收集检测。2007年。安徽芜湖一带又发现一些此类病例,在国家疾病控制中心指导下,首次确定为人粒细胞无形体病。2008年2月,卫生部制定并颁布了《人粒细胞无形体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无形体病的传播途径

    1994年,美国得州大学的专家首次报告了人粒细胞无形体病(HGA),经研究发现,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是由嗜吞噬细胞无形体侵害人末梢血中性粒细胞引起,以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其症状与某些病毒感染性疾病相似,易发生误诊。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此病主要通过蜱叮咬传播。蜱主要栖息在草地、树林等环境中。人群普遍易感。接触蜱等传播媒介的人群,如疫源地,主要为森林和丘陵地区的居民、劳动者及旅游者等。该病潜伏期一般为7~14天,平均为9天。
, 百拇医药
    加强健康教育是预防无形体病的关键

    蜱叮咬为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提高人们的认识,避免被蜱叮咬是降低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感染风险的主要措施。

    预防此病,应尽量避免在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如需进入此类地区,尤其是已发现过病人的地区,应注意做好个人防护,如在暴露的皮肤和衣服上喷涂避蚊胺等驱避剂进行防护,穿着紧口、浅色、光滑的长袖衣服,可防止蜱的附着或叮咬,同时也容易发现附着在身体表面的蜱。如发现蜱附着在身体上,应立即用镊子等工具将蜱除去。因蜱体上或皮肤破损处的液体可能含有传染性病原体,不要直接用手将蜱摘除或用手指将蜱捏碎。蜱可寄生在家畜或宠物的体表。如发现动物体表有蜱寄生时,应减少与动物的接触,避免被蜱叮咬。

    有蜱叮咬史或野外活动史者,一旦出现以上所述的疑似症状,应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

    治疗无形体病的方法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治疗应及早使用抗生素,其中,四环素类为首选,也可选用利福平或喹诺酮类,而青霉素类及头孢菌素类基本无效,禁用磺胺类药物。对疑似病例可用上述药物进行经验性治疗。在隔离及防护方面,对一般病例,按照虫媒传染病进行常规防护即可。在治疗和护理危重病人时,尤其病人有出血现象时,医务人员及陪护人员应加强个人防护,做好病人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环境和物品的消毒处理。

    编辑 樊 明, 百拇医药(刘宁春 张勇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