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祝您健康》 > 2010年第12期
编号:11961430
保健俗风拂两岸
http://www.100md.com 2010年12月1日 《祝您健康》 2010年第12期
     宝岛台湾,风情淳朴,台湾同胞大多数是闽南人,他们的风俗习惯大都与祖家一样,民风民俗有着同源同流的孪生面貌。笔者在多年采风中发现,闽南和台湾民间至今仍保留着一些有趣又有益的医药保健奇俗。

    煎药叫煎茶。当地民间崇尚泡饮工夫茶,老百姓把茶叶看得比大米还重要,平时习称茶叶为“茶米”,如果有谁说“茶叶”反而会让人感到别扭。工夫茶初喝起来味道比药汤还苦,但小孩子在“茶”的海洋中泡大,从小有“吃苦”的本领,对一些不怎么苦涩的中药汤反而望而生畏。做父母的就骗说这是“茶”,一听说是茶小孩就无所畏惧了,再苦也不会皱眉。久而久之,中药汤就被叫成了“茶”,煎药叫煎茶,喝凉药叫吃凉茶。

    避瘟插榕枝。偶有家里人患病,为防止传染别人,或病人需要安静调治,禁止外人打扰,主人家不好意思说出口,就习惯在大门的门环挂上两束榕树枝叶,以此告启外人“谢绝入内”。这一习俗就像当今隔离“非典”病人似的,劝阻亲友间不要相互探视,减免传染。

, 百拇医药     门前倒药渣。相传,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成名后,求诊问药者络绎不绝。有一年瘟疫肆虐,找孙思邈开方配药者使他应接不暇。于是,孙思邈想出妙策,叮嘱前来求诊者把中药废渣倒在行人过往路口,让时疫患者自己取样到药铺抓约,这一做法传到闽南和彼岸台湾,人们认为这是宣传医学知识的好形式又节省求医周折,于是蔚为奇俗。尽管倒药渣于街路门前有碍雅观,其他地区多已绝迹,但在闽南和台湾民间,倒药渣之风不但至今未息,反而成为一些患者希望早日恢复健康的精神安慰。

    房事备药簪。举凡盘结有螺髻的中老年妇女,几乎都插有一支闪光尖锐的银簪,这种银簪长约10厘米,中间窄,两头稍大,末端尖利,且雕有细腻的化纹图案,精巧玲珑,十分雅观。它不仪是妇女的一种装饰品,而且还是一种可用来防身护体的“秘密”饰品。原来,闽南、台湾民间传统婚俗中有这么一个保健节目:姑娘快到出嫁时,做母亲的总少不了要为闺女出嫁送上一支银簪,并且如此这般交代一番,以防备婚喜之日,新郎醉酒行房,过于兴奋,出现性欲难控的“暴脱症”致死。新娘子有此随身“宝器”,倘遇不测,就可持簪向新郎尾椎骨猛扎一针,这时新郎精门就会紧锁,化危为安。此外,银簪在验毒、杀菌、治病等方面也有一定疗效,被两岸同胞视如药簪。如患有头痛、腹胀等疾病,可用熟鸡蛋白将银簪裹在一起,趁热在患者身上来回擦拭,疗效很好。
, 百拇医药
    捶龙驱病魔。捶龙是一种古老的“捶打疗法”。劳作后的人们回到家里,如果觉得肩疼腰酸,困乏疲惫时,习惯呼唤晚辈:“过来!给我捶龙!”晚辈人就攥着一双空心小拳,轻柔而有节奏地在肌肉劳损部位捶打起来。捶龙之后,周身轻松,精神大振。至于为何把捶打疗法谓之“捶龙”,缘因当地人把周身十二经脉视为盘绕人体的“龙”,故有此称。

    季令重进补。闽南、台湾人既重传统中药又重食料选择,就拿平常来说,进补的药料、食料多是“四神汤”(莲子、芡实、淮山、茯苓四味中药组成)、“四物汤”(当归、川芎、芍药、生地四味中药组成)、“十全大补”炖海鱼、猪肚、猪小肠以及鸡、鸭、鸽等禽类,具有健脾养胃、滋补健身疗效。每年的“四立”之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都习惯食补。天气比较热时,大多选择“四神汤”。秋冬季,大多选择“四物汤”和“十全太补”。特别是立冬,倍加重视,人们俗信“到了补冬日,只要对时对刻,哪怕是喝一杯水也是补的”。据《台湾风物志》中记述:人们重视立冬日进补,称为“补冬”、“养冬”。是日,家家宰鸡煮肉以佐膳,或食羊肉炒芝麻又佐以油饭:或食锦蛇汤,咸谓可以耐寒,以充实体力御冬。

    扭痧治中暑。中暑病人俗称“着痧”。遇到此症,人们习惯用食、中指的中关节蘸水,或用锕钱、瓷汤匙蘸些清水或麻油,根据病痛不同,选择部位(通常把病人头部眉心捏红,也有的在背、颈部后两侧、手脚两侧臂弯、膝弯处)反复地捏(手拧)或甜,直到出现深红色红斑或血痕为止,此谓“扭痧”,扭痧后病人会感觉轻松很多,有的不用吃药打针,病状悄然而退。, http://www.100md.com(林长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