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祝您健康.文摘版》 > 20195
编号:13552585
康熙缘何废长城
http://www.100md.com 2019年5月1日 《祝您健康·文摘版》 20195
     长城宛如一条游龙,横亘东西万余里。虽然它早已化为历史的陈迹,却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象征,历代沿用长达两千余年,至清康熙时,长城终被废弃。那么,康熙帝为何废长城?

    清以前历代王朝的国家“大一统”,表面上是为长城所阻,实际上是传统、狭隘的民族观念制约着人们的思想。康熙帝即位时,除了台湾,全国大陆重新实现了统一,当台湾归入版图后,清朝对全国的统一始告完成。清朝的“大一统”能否巩固,尤其是能否進一步发展,同历代一样,关键取决于“三北”游牧民族的动向和清朝所采取的政策,其中如何看待长城又是一大关键。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清朝与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东段边界,“三北”之一的东北趋于安定。康熙二十九年,以噶尔丹为首的准噶尔割据势力公然发动战争,侵夺内外蒙古,直接威胁京师。康熙帝毅然决策征伐,很快就阻挡住了噶尔丹的攻势。次年,康熙帝率诸王、贝勒、大臣前往多伦诺尔(今内蒙古多伦),约集内外蒙古来此“会盟”,定疆界,制法律,为外蒙的喀尔喀蒙古诸部编制盟旗,使其接受清朝的管辖,从而实现了北部乃至西北的空前统一。

    就在这次“会盟”之后,有大臣看到长城年久失修,建议拨款修理。康熙帝继承皇太极、顺治帝提出的“满汉一家”的民族思想,进而又发展成为“中外一视”“天下一家”的“大一统”思想,发现长城的存在不利于国家的统一,尤其不利于与“三北”游牧民族的政治一体化,于是否定了修长城的建议,并说出了一段意义深远的话:“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法养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也。”

    康熙帝总结历代修长城的历史教训,悟出一个治国的大道理:长城再坚固,也无法保障国家的安全,唯有“养好”百姓,让他们高兴,才会得到治国之本,边境自固而无忧。这就是“众志成城”的意思。, http://www.100md.com(李治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