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恋爱婚姻家庭·养生版》 > 2019年第3期
编号:13320758
儿子,我该帮你买房子吗?(2)
http://www.100md.com 2019年3月1日 《恋爱婚姻家庭·养生版》 2019年第3期
     【案例1】儿子、儿媳妇两人每天上班后,詹阿姨都会骑车赶到儿子家里,帮着扫扫灰尘、擦擦地板、晒晒被子,忙得不亦乐乎。詹阿姨的儿子去年10月10日结婚。和文章开头的那位母亲的选择相反,詹阿姨将一套拆迁分到的房子卖掉,再加些钱,在自家附近全额付款,替儿子买下了“婚房”。只要看到儿子、儿媳开心,老两口就特别开心。

    心理解析:失去价值感是甘心被“啃”的本质

    孩子在襁褓中无时无刻不需要母亲,但随着孩子的逐渐长大、离家,父母变得对孩子不那么重要了,这种被抛弃的失落感,伴随着自己日渐衰老的无可奈何,使老人一而再再而三地怀疑自己的价值。

    甘心被“啃老”也彰显着中国老人无法直面死亡的隐性心理恐惧。在中國,60岁以上是一个自杀高峰。从社会退回到家庭小空间里的老人容易失落、凄凉,曾经的荣誉、地位全部烟消云散,孩子以及孩子的孩子就成了自己全部的寄托。他们不遗余力地给孩子所有,唯恐失去儿女,失去自己的希望和未来。

    建议老人观看耶鲁大学的关于“死亡”的公开课视频,以减轻对死亡的恐惧,明了自身的价值。子女们也可以给父母分配一点比较轻的家务活干干,并时时给予安慰和关心,让他们觉得自己被爱、被需要。

    【案例2】有位母亲,自己年轻时吃了很多苦,就希望儿子能少吃点苦,在孩子读书时没有给任何压力。青春期时,孩子变得很淘气,总在外面玩,在草草结束学生生涯后,又找了一个待遇不是很好的工作。做母亲的心有愧疚,觉得没有教育好孩子,就从自己的养老金里取出一部分钱为孩子买房、买车,希望孩子以后的生活不那么艰难。

    心理解析:“给”之前问问孩子想要不想要

    这样案例中的父母在性格上都比较主观,总是通过自己的体验去衡量孩子。在“一切为了孩子”的语境下,即便在儿女成年后,父母也事事包办,甚至做“24小时保姆”等,子女若是“抗议”,父母就会觉得很委屈,子女也会内疚。这样的父母要好好考虑,你给的是孩子想要的吗?处处帮着孩子,其实就已经将孩子放在“不如我”的弱者地位,这和父母的期望其实相悖。

    所以,父母在决定帮孩子的忙之前,请先询问孩子是否需要,并真正尊重孩子的意见。

    小编有话说:

    (耶鲁大学的关于“死亡”的公开课视频二维码)

    时下,社会高速发展带来的经济压力大大增加了年轻人的生存成本,想一点都不“啃老”很难。但长期以来,无论是中国的父母还是儿女,在社会心理上都存在一定的偏差。老年人省吃俭用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儿女甚至是隔辈人,而年轻人的感恩心理也极大缺失,认为父母为自己提供无偿的帮助是天经地义的。事实上,鼓励子女成人后的经济独立和生活自理,才是现代化社会的重要特征,是人的现代化的必要过程。用法律禁止“啃老”不过是治标,通过良好的教育让孩子拥有健康人格,才是治本之策。

    相关部门也应该从社会保障机制和关心关怀上下功夫,营造赡养老人的良好社会氛围。同时,扶持和引导那些暂时不能够自力更生的成年子女,让他们能尽快摆脱“啃老”状态。, 百拇医药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