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食品与健康》 > 2011年第3期
编号:12006010
天津的餐饮与京剧文化
http://www.100md.com 2011年3月1日 《食品与健康》 2011年第3期
     中餐与京剧同为国粹,亦是姐妹艺术。

    我们还是由一个字说起——爨。

    “爨”是《新华字典》中笔划最多的字之一。在汉字造字中的“六书”中,它就占了三法:象形、指事、会意。它的头上是一个象形的“甑”,甑是用于蒸食的古器,两边以“臼持之”。中部的“冖”是个灶口,下部表示“推林纳火”,整个字形象地推演了中国发明蒸食文化的过程,所以“爨”的第一种意思便是“炊也”,即做饭。“爨室”即是厨房。老朽是研究食文化的,自号“爨翁”,即为此也。爨还有第二个意思,是戏曲名称。《辍耕录》说:“宋徽宗时,爨国人来朝,见其衣装、巾裹、举动皆可笑,使优人效之以为戏焉。”后世遂将“爨弄”来指代戏曲。由此可见戏曲与饮食关系密切之一斑。

    日本学者奥野信太郎把京剧和烹调称为中华文化“最大的两座高峰”,余觉得毫不为过。老朽在为友人题箑时,曾写到“舞者的(定)格,京剧的(亮)相,津菜的扒,中医的望(闻问切),妙处全在飞白。白受彩,甘受和,表现了有限中的无限。所以,中国书画以不画处为画,有画处以息为形,无画处将息化气。所以,大画无形,大乐无声,大味必淡,不说是真禅。其妙在和也。”

    中餐与京剧都是中华文化的优秀代表,也就是年轻一代说的“很有中国味”。什么是味呢?就是隐在中餐与京剧后面的不可见文化的整合。凡是带有“中国味”的文化门类,诸如中餐、京剧、中国书画、中医药等,经过这种不可见文化的整合制约后,无不例外地被打上了“中国印”,而展现出浓浓的传统之味,成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而得以世代传承。其中重要的一种文化全息基因码即为“和”。

    《淮南子》记载了“厨祖”易牙“桓公甘易牙之和”的故事。“甘”作动词,表示欣赏;“和”就是烹调或菜肴的代称。“和”的本意属于音乐的范畴,其古体字形是“龢”或“咊”,“龢”字左边是多管乐器的形象,表示多音阶共奏;变体为口字旁,表示一唱一和。您看,烹调的五味调和与京剧的听戏听味,都讲究和谐,具有同样的艺术属性。幽默小品大家林语堂先生断言,“西餐把菠菜和烧鹅分别做熟,一起放在盘中,是不懂得调和。”中餐与西餐在饮食史上有着粒食、肉食的根本差异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796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