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食品与健康》 > 2012年第9期
编号:12250196
月饼上的远年印记
http://www.100md.com 2012年9月1日 《食品与健康》 2012年第9期
     清代《笑林广记》载,中秋这天,家家户户吃月饼。有卖月饼店铺的招牌上错写成“曰饼”。有个书生路过向店主指出:“月字写成曰字了。”店主说:“你骗不了我,白字还有一撇呢!”

    怪哉,中秋节为什么要吃月饼呢?月饼,既是普通糕点,又是我国特定文化传统下具有特殊文化属性的食品。农历八月十五,是一年四季中月亮最圆最亮的时候,而这期间,也正是秋粮收割之际,秋高气爽,丰收在望,人们心情特别舒畅。中秋之日,也便成了祭月、拜月、赏月、咏月的最佳时日。古人为了寻觅中秋节最能表达、传递这种情愫的伴月之食,历经了漫长的岁月,最后才共同挑选并认同了月饼。

    月饼又称胡饼、宫饼、小饼、月团、月宫饼、团圆饼、丰收饼,是以中秋满月为原形的,它象形团圆,圆是中国人所崇尚追求的。又团又圆的月饼,成了中华民族“以形补形”传统文化心理的典型写照。诚如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里说:“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馈,取团圆之意。”

    中秋佳节品尝月饼,分享全家团圆的天伦之乐,是我国各地普遍盛行的习俗。这种风俗怎么形成的?这得从月饼由来聊起。

    据传,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这是我国月饼的始祖。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桃,为月饼制作增添了辅料,那时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

    中秋赏月吃月饼,有始于唐代之说,这就是说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唐建之初,东突厥吉利可汗曾两次率军侵犯关中,严重威胁唐朝京都长安的安全。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唐太宗派大将李靖率十万大军,击败了东突厥,凯旋回京,正值八月十五日,长安城内外,朝廷上下,奏乐鸣炮,彻夜狂欢。当时恰好有位经常在长安的吐蕃人来向太宗献祝捷饼,此饼直径约有1.3米,圆圆的,形如天上明月,贡献朝廷,表示祝贺。唐太宗见后十分喜欢,吩咐人挂在京城中央,让大家观赏。后又将大饼切成小块,赐给文武大臣,共同品尝,分享胜利的喜悦。此时正当明月当空,文武百官一边赏月,一边吃胡饼,庆胜利的气氛十分热烈。从此,人们把中秋赏月同吃大圆饼联系起来,形成了风俗。

    将胡饼改称月饼,据说是杨贵妃的“创意”。有一年中秋之夜,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御花园赏月吃胡饼时,玄宗帝觉得胡饼名称不雅,听杨贵妃随口说:“胡饼多么像今晚皎洁的明月啊 !”玄宗突发灵感:“对,应将胡饼邀蟾蜍。”天子此言一出,从此月饼称呼在民间逐渐流传开来。另一说,十六国石勒为帝时,讳“胡”,胡物皆改名,遂胡饼改叫月饼。

    还有一说,月饼真正与中秋节有联系并不久远。月饼作为正式节令食品,始于宋而盛于清。宋代文学家周密,在记叙南宋都城临安见闻的《武林旧事》中首次提到“月饼”称谓。苏东坡有“小饼嚼如月,中有酥与饴”之句,以饼喻月,诗中的“酥”与“饴”,道出了月饼的主要特点。明代,北京城里出现了一种以果做馅的月饼,而人们在中秋节这一天自己制作月饼,用于自食和赠于良朋亲友,以表达团圆和祝贺之意。月饼祭月后,将大饼切成角块,分而食之,若有亲人在外未归,就将此饼一角寄去。

    月饼的制作技术,明清时已达到很高的水平,心灵手巧的饼师除了在上面撒些芝麻外,常把与月亮有关的神话故事作为图案印在月饼上,例如面塑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图案,以翠绿的芫荽叶子点缀桂树上,取全家团圆之意。有的则雕刻一张彩色图画,月光菩萨端坐莲花之上,下绘月轮挂殿,蟾兔使杵捣药臼中。每逢中秋节,百姓人家先祭拜月神,然后全家分而食之,以求阖家团圆之意。直至清代,月饼饰图未变。《燕京岁时记》说到:“供月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蟾兔之形。”这种民俗如今在陕西、河南、山西一带仍有流行。

    元朝末年,月饼又增添了新的含意。因元朝是蒙古族建立,为了加强统治,朝廷将全国各族百姓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南宋统治区的汉人)四等,前两等人可以入朝做官,是统治阶层,后两种人是平民百姓,受压迫被统冶。少数民族统治众多民族,怕汉人百姓不服管,朝廷便下令销毁属武器的家什。规定每十户人家合用一把菜刀,而且还要派一名色目人保管。百姓无法生活,揭竿而起。张士诚为首的红巾军为联络汉人推翻元统治,在月饼上打上小方框作为起义的联络信号,约定中秋之夜,大家同时杀鞑靼人。因此,月饼又成了传递信号的工具。至今北方硬皮或酥皮月饼,常印个红方框标志,就起源于此。

    另有史料透露,武昌起义的日期曾定于辛亥年的中秋节,联络方式亦仿效元末起义的做法。在那资讯科技未发达的时代,圆圆的月饼,再一次发挥传播消息工具的作用。

    清代,月饼制作工艺大为提高,品种也不断增加,袁景澜《咏月饼诗》有“入厨光夺霸,蒸釜气流液。揉搓细面尘,点缀胭脂迹。戚里相馈遗,节物无容忽……儿女坐团圆,杯盘散狼藉。”月饼制作、亲友互赠、阖家赏月,叙述无遗。

    陈其年咏月饼词曰:“今夜清晖漾,想月殿菱花出匣,一轮初上。万户千门连碧海,处处钩镰倚幌,只少我一人凝望。多谢东邻遗粔籹,恰分明,掬取围圆样,开笼看,神差旺。”

    周楚良诗云:“斗富夸奢逞货财,炎凉世态亦堪哀;端阳角黍中秋饼,一盒去时一盒来。”同时代杨光辅的《淞南采府》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看来当时的月饼与现在无异。

    袁枚在《随园食单》中介绍了“刘方伯月饼”的制法,并称其“食之不觉甚甜,而香松柔腻,回异寻常。” 《红楼梦》第七十五回中有一段关于中秋食俗的细节:贾母对贾珍说:“你昨日送来的月饼好,西瓜看着倒好,打开却也罢了。”贾珍说:“月饼是新来的一个专做点心的厨子做的,我试了试,果然好,才敢来孝敬的……。”

    末代皇帝溥仪曾赏给总管内务府大臣绍英一块大月饼,直径二尺许,重约二十斤,图案丰富多彩,由外至内分三层,花草果实、良田沃土异常精美,井然有序。特别是月宫中亭台殿阁清晰逼真,桂荫下的玉兔更是跃跃欲试。

    到了近代,月饼品种繁多,按产地,有苏式、京式、广式、粤式、闽式、滇式、川式、沪式、绍式、宁式等;按口味,有甜味、咸味、甜咸味(如椒盐)之分;按馅料,有荤馅、素馅之别;按造型,有光面、花边等。遐迩闻名者有北京的提浆月饼、天津的翻毛月饼、上海的葱油月饼、广东的加头纯正莲蓉月饼、福建的桂圆月饼、海南的琼式月饼、云南的云腿月饼、山西的郭杜林月饼、黑龙江的老鼎丰月饼、苏州的清水玫瑰月饼、扬州的荤馅月饼、宁波的苔菜月饼等。

    青海民间捏制的月饼图案融汇着人们美好的愿望与纯朴的心曲。譬如,做盘蛇月饼时,塑一只蟠桃与蛇头相对,通过供月,祈求得到一个福寿双全的儿子。当地民俗认为,蟠桃为益寿之物,蛇则为子嗣之兆。

    名人与月饼不仅是卖的关系,更多的则是买的因缘。京剧表演艺术家马连良、相声表演艺术家马三立先生最爱吃的是津门名点“自来红”月饼 。这种月饼馅心系白糖桂花制成,内含冰糖粒儿,吃起来咯吱咯吱地响,上面盖有一个红色圈圈,作为特有标志。, 百拇医药(王志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