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家庭·育儿》 > 2014年第3期
编号:13136324
呵护宝宝眼睛全攻略(12)
http://www.100md.com 2014年3月1日 《家庭·育儿》 2014年第3期
     斜视的宝宝并不少见,发病率约为3%~5%。一般来说,斜视在6岁以内治愈率可达90%以上,治疗效果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逾来愈差。因此,早发现、早诊治,对斜视儿童至关重要。

    出生后数周的宝宝,因为缺乏双眼单视的能力,所以有可能出现暂时性斜视的现象。随着双眼单视的发育,至生后6个月,暂时性的斜视即会消失。

    斜视的治疗有的很漫长,家长们要有这方面的心理准备。有的宝宝治疗半年、一年仍见不到明显的效果,这是很正常的。要确定方法正确并能持之以恒地帮助宝宝矫正视力。

    斜视的分类诊断

    非共同性斜视

    1.先天性或婴儿期眼肌麻痹

    眼肌先天性发育不全或神经发育异常,或因生产时产钳损伤眼肌、颅神经或肌肉鞘膜出血,引起肌肉纤维化所致。也可因急性热病、脑炎及脑膜炎等引起眼肌麻痹。

    一般在2岁以内发病。麻痹常不完全,仅表现为某一肌肉的功能不足,斜度一般较轻,不引人注意,早期表现为歪脖子。如两眼视力比较正常,无明显屈光不正,以后逐渐转变为共同性交替性斜视。如两眼视力不一致,则转化为共同性单眼性斜视。

    2.先天性肌肉筋膜异常

    先天固定性斜视:眼球被固定在内转位或垂直位。

    眼球后退综合症:有水平及垂直两种,水平者比较常见,其特点为一眼或两眼外展有不同程度限制。

    上斜肌鞘征:两眼斜肌功能受限制。

    3.后天性眼肌麻痹

    由头部外伤、脑炎、神经炎或框内疾病等引起。起初有复视、眩晕、恶心、常以歪脖子来减轻复视的脱离,日久复视可消失,但年龄越大消失越慢。

    共同性斜视

    1.内斜视

    调节性内斜视:多发生于3~6岁的宝宝。内斜宝宝多为高度远视眼,视物需要使用较多的调节,辐辏(逗眼)的兴奋也较多。因过度使用调节,诱致过度的辐辏,最终产生内斜。

    非调节性内斜视:内斜宝宝多无屈光不正。可能由于眼眶的异常解剖、眼肌筋膜异常、生后早期眼肌轻度麻痹或单眼视力障碍,逐渐发展成内斜。

    2.外斜视

    屈光不正在外斜视中占次要地位。诱发因素是眼眶角度过于开阔、眼眶内肌肉及筋膜异常、生后早期眼外肌轻度麻痹等,由间歇性外斜逐步形成外斜。, 百拇医药(芮慧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