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家庭·育儿》 > 2016年第6期 > 正文
编号:12848388
孩子最不喜欢的几类妈妈,你中招了吗?(之四)
http://www.100md.com 2016年6月1日 《家庭·育儿》2016年第6期
     编者按:随着时代变迁,年轻父母带孩子往往跟传统方式带孩子不一样,这其中有好的方面,比如大家的育儿观念都在更新;但是也有不利的因素,现代生活带来的不仅仅是新的生活方式,随之而来的也有在带孩子方面产生新的问题。新时代情况下,有哪些父母是孩子不喜欢的呢?

    爱唠叨的妈妈

    在生活中,经常会听到妈妈们因为一点小事就和孩子唠叨个不停。妈妈之所以爱唠叨,原因有很多种。有的是源于家长自己情绪的宣泄;有的可能是源于家长内心的不安全感,总觉得事事不放心,担心自己没交代到,孩子就会出状况。尤其是有完美主义情结的人,对细节要求比较高,控制欲也比较强,不会正向地表达自己的需要,而是通过抱怨表达自己的担心;有的是源于家长对自己目前的现状没有有效的方法来改善,所以转向强迫性的口头语言来重复自己的不满……

    事件回放:

    在幼儿园识字大赛中,五岁的琪琪没有在比赛中获奖,妈妈很是不高兴。一路上责怪琪琪整天就知道玩儿,也不学习。回到家里,琪琪和往常一样提出想看一会儿动画片,妈妈马上反驳道:“你看你没长记性啊,还知道看电视?识字大赛你连个三等奖都没得上,真是个小笨蛋。去学习去!”琪琪只好乖乖拿出今天学习的生字来看,妈妈一边叠衣服一边继续唠叨着:“我一下班就赶着去幼儿园接你,怕接晚了你不高兴,回到家里还要买菜做饭,这一天就够累的了,你可倒好,一点也不让人省心,唉……”

    专家点评:

    对于妈妈们爱唠叨的原因,亲子专家将“唠叨”概括为四种情况:

    关心式:家长“唠叨”的本意是出于对孩子的关心。实质上是不相信孩子,觉得孩子这也做不好,那也不行,总是不放心。

    命令式:不知道怎样才能有效地教育孩子,一遍一遍地命令孩子干这干那,管教方式太过简单粗暴,难以从本质上解决问题,让孩子越来越反感。

    习惯式:一天不唠叨就不舒服,不习惯,没有好的沟通方式,也没有意识到唠叨的无效。

    发泄式:自己心里烦或者孩子没有达到自己的要求,就唠唠叨叨宣泄自己的情绪。

    上述案例里,妈妈的唠叨显然是属于第四种:发泄式唠叨。

    孩子如果长久生活在妈妈“爱唠叨”的环境中,长大后也会容易重复母亲的这种模式,或者形成被动攻击的不健康防御方式。时时觉得自己不安全,很焦虑,内心总是有种莫名的恐惧感,总觉得有不好的事情要发生。

    其次,过分唠叨最容易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听多了家长单调重复或是指责埋怨的话,孩子大脑里就产生了一种抑制,让孩子竖起一道心理屏障,想方设法躲避,从内心抗拒家长,要么懒于跟家长交流,要么与家长顶嘴、吵架,就算无奈听从家长的话,内心也会产生抵触或怨恨情绪,使得亲子关系疏远甚至恶化。

    再有,有的家长不善于管理自己的情绪,将工作压力,不满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任意唠叨、指责孩子,根本不考虑孩子的心理承受力。长此以往,容易使孩子产生不自信、低自尊等心理问题。这种负面情绪不利于养成开朗的性格、宽阔的胸怀和积极的处世态度。

    专家建议:

    妈妈要适当放松,增强内心接纳和包容的能力,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就事论事,不要把一件小事泛化,扩展到其它的种种事情上来。其次,这类妈妈要学会多用“我……”的表达,而不是指责孩子。比如说“看到你这么做,我觉得……我的想法是……”这样的表达有助于孩子的自我责任感。与孩子沟通时,妈妈要多听少说,如果你发现一件事已经重复讲了两遍,要在脑子里叫“停”,然后想想,是否还有其它更好的方法来制止自己的这种唠叨呢?比如:

    1、放稳心态。在教育孩子中,过高的期望与浮燥的情绪都不足取。孩子终归是孩子,是一个不断成长变化的个体。家长要怀一颗喜悦心,等待孩子成长,允许他犯错,并给他改错的机会。用平和的心态与孩子一起成长,任何急躁与不耐心只能给孩子的成长带来阻力。

    2、尊重孩子。有的父母有很强的“控制欲”,总想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做。但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他自己的人生路线,有权利自己来决定怎么做,没有必要处处按照父母的“规划”去做,如果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对待生活,我们应该觉得欣慰而不是失落。

    3、就事论事。孩子犯了错误,就告诉他错在何处,如果孩子自己明白了,我们就不用再说;孩子有什么需要改变的,我们就明确指出问题所在并提出期望,同时尊重孩子改变的过程。就事论事,用尽可能简明的话语来表达。千万不要陈年老账全翻出来从头开始数落,那样会让孩子越来越没有自信。

    4、抓大放小。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有许多事情需要大人操心,但有些事情是无关紧要的,随着长大,会自然改变。因此,家长不要那么琐碎、对孩子盯 得那么紧,要把精力放在孩子成长中的那些重要的事情上,比如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习习惯或方法等。说得越多,孩子听从我们的机会就越小,我们的威信也就越低。科学的方式是:可说可不说的就不说;同时有好几件事要说的,就拣一件最重要的说,其他的事情等这件事了结后再说;复杂的事情要分步骤说,先从孩子最容易做到的步骤说,完成这一步再说下一步。

    5、适时放手。该孩子承担的,我们尽量不要参与,孩子做不好会受到相应的“惩罚”(比如赖床导致迟到),孩子会因此纠正自己的行为。每个人都需要自己长大,都需要懂得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孩子很难懂得自己不曾经历的事情,我们提醒无效,那就不妨放手,孩子会“吃一堑长一智”。

    6、学会等待。一些家长有这样一种心理:希望自己一说,孩子马上听、马上改正,达到自己的目标。这其实不符合孩子的成长规律和年龄特点。孩子就 是孩子,他的心智和能力没有发展到那么成熟,一些事情他可能还没有理解,一些事情可能暂时无法做好,做家长的必须要学会等待,允许孩子有反复。孩子的成长需要一个过程,这个时间不会因家长着急、唠叨而缩短。

    总之,教育孩子要掌握好“火候”和“分寸”,该放手时要放手,该住口的就住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内心需求,择机而教,然后辅以具体的指导和监督。只有这样,才能恰到好处,聪明的家长切忌“唠叨”,达到“无为而治”才是教育的最佳境界。 (何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