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东方养生》 > 2011年第6期
编号:12112148
李世喻科举有人性的一面
http://www.100md.com 2011年6月1日 《东方养生》 2011年第6期
     科举制度并非现代人习惯印象中的八股文、钳制士人思想和不近人情,其实正相反,拨开历史的面纱,会发觉,科举制度有其人性的一面,尤其清朝,很有人情味儿。

    放下手中的钢笔,整理零散书桌上正誊写的书稿,随手翻翻刚寄来的厦门大学博士研究科举制度的论文初稿,李世愉,清史专家,抽烟,氤氲袅袅,休息片刻,等待来访者。

    夏日午后,一束阳光,不强不弱,从窗户照进一书房,书柜玻璃窗反射着光芒,一面书墙,都是清史的大部头实录资料。访客既到,主客寒暄作罢,落座,地道的乌龙茶,话题渐渐从李先生的专业清代科举史泅润开来。

    李先生自谦,最初对科举制度的认识来自于商衍鎏先生的《清代科举考试述录》,那时,他还是北大历史系的研究生。后来,受到恩师商鸿逵和王钟翰的影响,才开始真正接触了科举制度,在之后的岁月中,他翻阅了大量的清代实录、名家笔记和科举相关资料等,通过疏理、分析和探讨,发掘辨析了审音制度、搜落卷制度、复试制度、明通榜等科举事件与规律,并与清代的文化史找到了共鸣。

    科举制度,并非现代人习惯印象中的八股文、钳制士人思想和不近人情,其实正相反,拨开历史的面纱,会发觉,科举制度有其人性的一面,尤其清朝,很有人情味儿。

    打捞人才“搜落卷”与“明通榜”

    十年攻读,“二月杏花,八月桂”,金榜高中,这自然好,可是,“三更灯火,五更鸡”,铩羽而归的才是大多数,如何平衡和激励大多数读书人的儒家信心,并且打捞散落的人才就是制度制定者要考虑的。

    话说,唐宋文化气象看黄河流域,明清文化气韵看长江流域,钱基博先生《近百年湖南学风》大肆标榜湖湘文化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06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