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东方养生》 > 2011年第8期
编号:12135349
立此存照穿越了172年的快门声
http://www.100md.com 2011年8月1日 《东方养生》 2011年第8期
     虽说,早在《墨子》一书中,就有了对“小孔成像”的准确描述,但经过了2000多年,中国人终究没有发明出照相机。乃至到了1903年,慈禧让德龄的哥哥、专门留法学过摄影的裕勋龄拍过照后,对西洋人的玩意儿赞不绝口,不免感叹,洋人就是比咱们会找乐子。让老佛爷都感到新奇的东西,普通百姓别说使用,甚至连想都不曾想到。管望远镜还叫“千里眼”呢。摄影术自然也更像是不可思议的西方魔术。

    其实,清末的中国是很乐意接受新兴事物的。1839年,法国人达盖尔发明实用摄影术后,不过几十年的工夫,中国便有了照相馆。那时候中国人对于照相除了新奇,还附带着一种神圣的意味,因为绝大多数的普通人从没有把照相这回事与自己联系到一起。保守点的,认为那是丢人现眼;时髦一些的,也不知道一张照片对自己有什么意义。即便是接受这新鲜事物的新派人要照张像,那一定也是遇到了诸如婚丧嫁娶的重大事情,才要立此存照,以示纪念。出于纪念而照相,在中国人意识中存留了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以至于,那些反映旧中国风土人情、历史事件的老照片中的人们,大多是正襟危坐,一脸庄重。以至有人要专门去考证,中国人照相为什么都要坐着?
, 百拇医药
    照相如此高端、神圣,那么谁如果脖子上挂上个德国蔡司,那就如同有了社会上层身份的证明,或是具有高深文化的象征。那时候的相机比现在的相机简单,但要是照出来一张成像,那可要通过拍照、冲洗等一系列的环节,没点洋技术还真玩儿不了。会玩相机而让人羡慕、佩服,是很自然的事情。

    中国自制的第一架135相机,是在1956年由北京的大来精机厂试制成功,同年在天津也生产出来了120中幅相机。虽然,我国可以批量生产相机,但是真正使相机进入寻常百姓家,那则是20多年后的事情了。文革的结束,人们的精神得到了解放。改革开放,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也使人们的生活从生存需求扩展到文化需求。尤其是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人们已不满足游山玩水时在固定景点由摄影师拍个标准照,而是要在自己感兴趣的地方留一张“到此一游”的证明。这个时期的人们的照相观念,从纪念发展到了留念。

    20世纪的80年代,日本、美国的相机、彩色胶卷充斥着市场。各种型号的相机价格相差悬殊,但是富士、柯达彩色胶卷的价格却都是20元出头,一卷彩色胶卷的冲洗扩印费用是20元,照一卷胶卷相片的费用差不多与一名普通城市人月工资相同。全家人一年自己拍一两回相片,那已经是很奢侈的事情了。所以,每一张照片都要反反复复挑景致、摆姿势,力求不出一张废片,达到留念的最大价值。数码相机的问世与普及,让照相成为了一件相当容易且廉价的事情。市场上相机的规格依然千变万化,但是没有了胶卷的累赘和制约,人们照相的次数成几何增长。除了经济因素外,技术门槛曾经也让很多普通人对摄影望而生畏。而傻瓜相机的问世,使拍照变得同吃一根冰棍儿那般容易,男女老少用傻瓜相机拍照成为最为普通的一种生活方式,如果谁不会用傻瓜相机拍照,可能会真被当成了傻瓜。
, 百拇医药
    傻瓜相机和数码技术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色彩,但是也引起了一些人的不屑,这些人就是那些摄影发烧友。当人人都会用数码傻瓜机拍照、甚至数码单反都已成流行趋势后,发烧友们便要极力使自己有别于普通照相者,那便是固守昂贵的德制机械相机,使用已经越来越难买到的胶卷来拍摄。徕卡、哈苏、林哈夫……一台相机甚至一个镜头的价钱能就买辆小轿车,就连三脚架,也动辄也要上千元。在北京的天安门广场有一群摄影发烧友成为了松散的群体,他们中的一些成员几乎天天来拍摄以广场为题材的图片。在群山峻岭。在海滨草原,在古城陋巷、在戈壁荒原,也到处都可以看到摄影发烧友的身影。摄影已不单单是某地的留念,而是风景的内涵升华,人物的精神体现。照相成为了人们生活中获取精神愉悦的途径。

    随着手机的的普及,以及手机拍照功能的不断提升,一种有偷拍、窥私嫌疑的“随手拍”活动正如火如荼。拍下一张照片,立刻就能通过无线网络发布到微博上,摄影已经成了全天候、零门槛、零等待的一种分享行为。网络时代热衷于“随手拍”,也是出于人们对海量虚假信息的惧怕,以及眼见为实的心理传承,所以才有了“无图无真相”这样的口号。立此存照,可以说是摄影术被发明的目的。170余年之后的网络时代,摄影虽然廉价了,世俗了,但却又越来越贴合到了其本源的目的。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为这个变幻的世界立此存照;立此存照,又使众多的每个人组成了这个多彩的世界。, 百拇医药(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