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东方养生》 > 2011年第9期
编号:12132708
我们的时代需要伊本.白图泰(1)
http://www.100md.com 2011年9月1日 《东方养生》 2011年第9期
     过往几十年间,人们试图使用经济、贸易、金融来化解文明冲突。然而“物质至上”的全球化却并不成功,其和谐程度还不如600多年前阿拉伯旅行家伊本·白图泰笔下的世界。文明之间的血管中,首先流淌的应该是人,而不是金钱。

    “大航海时代”来临之前的岁月中,人类就已经开始了环球旅行。13、14世纪,三位伟大的旅行家都曾创造了至今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壮举。他们是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摩洛哥学者伊本·白图泰和中国的航海家郑和,生前便已是英雄人物,身后更是得到永久的纪念。此三人旅行时间是如此的接近,路线甚至也有不少重合,但目的、过程与结果却大相径庭。概括来说,郑和是宣示国威、马可·波罗是发现东方,而伊本·白图泰则是结交世界。

    【开端】一次被无限制放大的朝觐

    今年8月1日出版的《时代》周刊(TIME),绕过了众多备受关注的政经话题,将封面故事留给了伊本·白图泰(Ibn Battuta)这位古人,并以此为契机,探讨伊斯兰世界在这个时代的发展之路。白图泰在阿拉伯世界,正如马可·波罗之于西欧一样,他已经不光是个旅行家,而是民族的符号。你可以看到许多以“伊本·白图泰”命名的大学、公园、店铺和街道。
, http://www.100md.com
    穆斯林对白图泰的崇敬,来源于他的旅行,白图泰的世界之旅源自他22岁时的一次麦加朝觐。朝觐是每个穆斯林一生中都应该努力去完成的一件大功课。所以,白图泰的游历是偶然,也是个必然。在世界地图上可以看到,麦加恰好在白图泰的故乡摩洛哥的丹吉尔与中国的北京中间。

    白图泰放胆去世界旅行,也有他的心理基础。当时的世界里,粗略地可以分为三个大文化圈——欧洲的基督教文化圈、北非和近中东的阿拉伯文化圈,以及东方的蒙古一汉文化圈。这三个文化圈并非三块铁板。密不透风。从地理上看,他们犬牙交错;从微观上看,因为战争、移民等原因,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当时的穆斯林聚届区已经遍布欧亚非。白图泰正是念诵着“真主至大”,在一路上得到很多穆斯林的帮助,才最终完成了自己行走12万公里的壮举。在旅途中,白图泰从友好、宽容的角度出发,尝试和其他民族和信仰的人交往、共事,甚至成为朋友。无论是在异教徒的国家,还是在穆斯林的国家,他都能用一种淡定和从容的态度来做这些事情。

    【罗马人】与基督教世界的握手
, 百拇医药
    白图泰的旅行是在最后一次十字军东征结束后40多年,白图泰虽然无缘到罗马天主教会统治的西欧游历一番,但他还是在东欧和小亚细亚见到了许多希腊东正教的基督徒,这里面甚至还有东罗马帝国的皇帝。

    西罗马陷落于“蛮族”之手后,帝国的东部保留住了传统的政治制度、文化审美、宗教信仰,以及罗马皇帝的名号。一个异教的外国旅行家朝见一个大帝国的皇帝,仿佛是天方夜谭。正因如此,很多人都怀疑白图泰的同行马可·波罗是不是真的见过元帝。不过从白图泰游记中的记述来看,他觐见东罗马帝国皇帝安德洛尼卡三世的记录逻辑缜密,细节清晰,应是确凿之事。

    在此前的一段旅程中,白图泰遇上了金帐汗国大汗月即别。并随其来到了首都萨莱。恰好月即别的宠妃尤弗罗新是东罗马帝国的公主(由于是私生女,故而外嫁异族)。当时正身怀六甲。月即别决定派遣白图泰陪她回故乡生产。

    1332年底,白图泰抵达东罗马首都君士坦丁堡(今天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在这座地跨欧亚、融合东西文明的伟大城市里,他的每一个脚步都充满了敬畏。即便是对异教的圣所一一圣索菲亚大教堂,白图泰也是极尽赞美之能事,而且还想方设法要走后门进去看看(因为当时非基督徒不能进入这座教堂)。
, http://www.100md.com
    在圣索菲亚的门外,白图泰遇到了被孙子夺走了皇位、只好出家修行的“太上皇”安德洛尼卡二世,他的遭遇和中国宋朝时许多大理国皇帝的遭遇很像。这位皇帝修士与我们的旅行家,进行了基督徒穆斯林交往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会面。在与白图泰互相问安后,太上皇听说对方曾到过耶路撒冷,于是他俯下身,摸摸白图泰的脚,又摸摸自己的脸,然后对翻译说:你告诉这位穆斯林,我是与那拜谒过圣地的人握手啊。白图泰受宠若惊,遂将自己在耶路撒冷的见闻都详尽地向太上皇一一描述,然后两人才恋恋不舍地分别。

    这次短暂而伟大的对话,就发生在了那个基督徒与穆斯林剑拔弩张的世代。而且,白图泰用阿拉伯文,把整个事件,以及对基督教修道皇帝的尊敬记录在了游记中,并为整个阿拉伯世界所知晓。

    【不信道的人们】对中国的赞美与批判

    在北京的三里屯附近,有一家名为伊本·白图泰的小餐厅,隐藏在花花绿绿的欧美日韩风情店铺中,很容易被忽略。而在这里尝试摩洛哥风味的食客们,恐怕没几个人知道餐厅招牌上的人是谁。此人在元朝的时候曾经历尽艰辛从遥远的北非来到中国。北京一一当时的大都——正是他旅行的一站,也是距离他的故乡最远的一站。
, 百拇医药
    白图泰到中国的时间大约是在1336年前后,之前,他曾在马尔代夫居住了9个月。他在那里当高官,娶太太,在椰林树影、水清沙幼的人间天堂里迷醉。但最后他还是动身北上,去当时阿拉伯人想象中的世界尽头。原因?或许是《圣训》里,穆圣的那句著名训词——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中国已近在咫尺,岂能不去?

    白图泰乘船绕过马六甲海峡,历尽波折才来到中国。泉州是他最先落脚的城市,在游记中,他称呼这座当日寸的世界第一大港为“刺桐”,因为当时泉州的西郊种着很多剌桐树。白图泰对泉州的惊叹,丝毫不逊于对君士坦丁堡。他这样记载道:“这里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我看到港内停有大船百艘、小船无数……城中花园很多,人们的房子就在花园中央。”除了美丽壮观的景色,白图泰也赞美中国的社会风气。他在游记中写道,对于单身的旅行者来说,中国是最安全最美好的地区,可以放心游历而不怕遭害。这里的老年人都受到尊敬,孤贫者还能得到政府的资助供养,奴隶在服役期满后可以获得自由。而且,这里的公鸡大如鸵鸟,鸡蛋好似鹅蛋。丝绸产量极大,因而非常便宜,穷人也能够买得起。中国的画师技艺非凡,只是看上你几眼,就能够将你画得惟妙惟肖。这些虽然有些许夸张,但考虑到白图泰是一个远客,这样写也在情理之中。

    不过,由于文化和信仰上的差距,白图泰也对中国提出了一些质疑。例如,他看到一些中国人(可能是佛教僧侣)像印度人一样火化尸体,老百姓喜欢食用猪、狗等在他看来“不洁”的食物。所以他在游记中说,虽然中国的南方很美丽,但总是让他感觉不太自在。

    从泉州北上至杭州后,这种不自在好了很多。因为杭州名字在阿拉伯语里的发音类似“汉莎”这和一位阿拉伯伟大女诗人的名字相仿。所以白图泰对此地颇有亲切感。他在这里见到了很多来, http://www.100md.com(喻晓)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