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东方养生》 > 2012年第6期
编号:12241783
甘地边际、普遍两思索
http://www.100md.com 2012年6月1日 《东方养生》 2012年第6期
     如果,将甘地之书倒过来读,“非暴力”主张的提出,无疑标志着书的几近圆满。“非暴力”一词最初的原形为“坚持真理”,而后甘地选用了传统宗教哲学术语“戒杀”“非杀”,并译为英文的非暴力。

    甘地先生,苦行者形象,光头,大耳,圆框眼睛,手杖,纺车。时至今日,“圣雄”无疑是印度的标志之一,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与此同时,围绕着他的历程和他释放出的延绵能量,俨然升起颇多的思索与争论,此起彼伏。

    “说真话、尊重一切生命、尊重别人的财物、安分守己、节制性欲”甘地为世人留下的人生目标是否过时?甘地作为个人的实现及试验历程是否还具有现实意义?

    无论是、否,他仍是临近的想法和当下生活中的元素,自如地成为文化思索的起点,泛起平顺且激荡的涟漪,籍此,可回溯、可远眺。

    如果,将甘地之书倒过来读,“非暴力”主张的提出,无疑标志着书的几近圆满。“非暴力”一词最初的原形为“坚持真理”(Satyagraha),而后甘地选用了传统宗教哲学术语“戒杀”“非杀”(Ahis—ma),并译为英文的非暴力(Non-violence)。

    在其自传中,自始至终仿佛都预示着,并确实孕育着这个理念的产生。终于,伴随着这个理念逐渐具象,无论面对的是什么,“圣雄”均试图以此主张贯彻其间,并将对象笼罩在其下、囊括其中。面对政治局面,面对家庭,甚至面对生命的终结。在遇刺倒下时甘地口称神名:“罗摩!罗摩!”并以手加额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30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