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食品与生活》 > 2005年第11期
编号:11089838
菊黄蟹肥秋正浓——为蟹正名
http://www.100md.com 2005年11月1日 《食品与生活》 2005年第11期
     “秋风起,蟹脚痒”,这是吴地流传的一句民谚,民间对此谚语的普遍理解是:进入深秋,西北风是吴地的季风,这也是湖蟹最长肉的季节,由于蟹肉长得太快,使蟹通身发痒,只得以自己的脚摩擦身体止痒,当然,这也是湖蟹成熟的季节。对人来讲,“九月团脐十月尖”,农历九月一过,蟹脚痒了,就是到了吃蟹的好时机。实际上人们对此谚语的理解一半是误解。原来,深秋是湖蟹的成熟期,蟹的甲壳也长到最坚硬的程度,蟹在行动时,坚硬的脚螯相互碰擦,产生“郭郭索索”的响声,所以湖蟹还有一个别名——就叫“郭索”。

    那么,人们对湖蟹的误解到底有多少呢?

    大闸蟹应作“大煠蟹”

    江南人把湖蟹叫和写作“大闸蟹”,这里的“闸”与“石”的沪音相同,发音为ze(国际音标),而普通话的发音为zha(汉语拼音),吴语“大闸蟹”的发声是du ze ha,而如今已有不少人按普通话将其念成da zhaxie。“闸”通常的释义为河道中拦水的建筑物,如水闸、闸门,于是“大闸蟹”就被许多人,其中包括曾在江南水乡生活过的人误解为:大闸蟹是以生长在闸边而得名的。1935年出版汪仲贤著《上海俗语图说》是一本记录沪方言的著作,该书就把湖蟹写作“大煠蟹”,清顾张思著《清嘉录》是记录苏州风物的著作,其卷十有“煠蟹”一节,说:

    湖蟹乘潮上,断渔者捕得之,担入城市,市人买以相馈贶,或宴客佐酒。有“九雌十雄”之目,谓九月团脐佳,十月尖脐佳也。汤煠而食,故谓之“煠蟹”。

    吴语及不少地方的方言把以沸水煮物讲作“煠”音近方言“闸”。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讲:“内肉及菜,汤中薄出之。”清人段玉裁注道:

    内,今之字;薄,音博,迫也。纳肉及菜于沸汤中而迫出之。今俗作“煠”也。玄应曰:江东谓瀹为煠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67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