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食品与生活》 > 2006年第1期
编号:11089444
工人子弟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月1日 《食品与生活》 2006年第1期
     “工人子弟”与贫下中农、工农兵大学生之类带有那个年代烙印的词儿早已成为明日黄花,如今是难以觅见踪影了。工人子弟这一词义绝不可仅从字面上去理解,就像过去所称的“地主”绝非是土地的主人、“赤脚医生”更不会是光脚不穿鞋的大夫……它里头包含的特殊含义对现在人而言可能是费解的。

    幼时就读于某家钢厂工人新村内的职工子弟小学。那时的工人新村不等同于如今的居住小区,里头清一色全是工人,许多还是同一个单位的职工。只要父母有一个是属于该厂的员工,他们的子女每学期只需交纳3元钱的学费,假如够条件享受减免学费的则还要低。厂里许多老工人为此不安,往往拒绝学校可以减免的优惠。小学如此,而到了中学他们能得到的待遇更让今人不可想象。家附近是所颇有名气的市属重点中学,上世纪50年代能够考入该校的工人子弟实在不多,正是注重培养工人子弟的年代,上级主管部门说这哪行啊,马上研究采取相应对策,如今对劳模、烈士子女、归国华侨及少数民族降低考分录取的政策正源于此。无奈降分录取后的人数还远远不够上级的指标,一了解不是他们达线的人数不足,而是其中能够支付得起学费的人数不足,当时“再穷不能穷教育”的风气哪像现在这般普遍,工人子弟的父母大都得先满足温饱再考虑子女的念书。据说当时的教育局长闻讯后哽咽失声:我官僚主义啊,我对不起工人阶级的后代!领导一重视什么问题就都不难了,对付不起学费的工人子弟统统实行减免政策……以至于20年后当了工人,当班组内的小徒弟读业余高考复习班,因迟到或早退而被扣去奖金乃至工资时,我就会联想到那时的情景。

    踏进门槛是这样,入学以后热情尤加。中学里有一支很气派的管乐队,逢上组织的集会游行上街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31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