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食品与生活》 > 2008年第6期
编号:11624080
西摩路小菜场和外国老太太
http://www.100md.com 2008年6月1日 《食品与生活》 2008年第6期
     说到上海的小菜场,人们首先会想到三角地菜场,还成为电车站的站名。其实,位于今中信泰富广场现址的陕北菜场,这一带老街坊一直习惯叫西摩路小菜场,其历史渊源同样悠久且更具几分传奇色彩。

    老街坊们对西摩路的忆旧,不大会想到何东大宅宋氏老宅包括那里的犹太会堂,但绝对怀念西摩路小菜场,民以食为天嘛。

    西摩路小菜场已成这一带的地标,是街坊们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地方。西摩路小菜场,大约是仅次于虹口三角地小菜场的、旧上海最大规模的钢筋水泥结构的多层室内菜场。上海传统街市是露天的、在居民区附近自然聚居的,室内菜场从西方传入上海。最早在19世纪末,租界当局为便利外侨采购和对中国摊贩便于管理,率先在租界地开始起造这种便于清洁又可避风雨的室内钢筋水泥小菜场,继而在上海各区推广。据悉,上海第一座全钢筋结构的两层小菜场——中国菜场在1898年元旦正式开业,位于今南京路新雅饭店后面。三角地菜场稍迟建,但同为19世纪末。西摩路小菜场则要在上世纪初才竣工,是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拆除为止,全上海规模最完善、品牌最响的一座小菜场。源自这一带特别多外侨聚居,尤其是这段静安寺路以北的西摩路,故而西摩路小菜场的市场定位,一度也是以外侨为主。即使在困难时期,这里仍设有外侨供应专柜和侨汇票供应专柜,卖上海滩已属罕见的红菜头、干酪、小牛肉和芦笋等。

    西摩路小菜场楼高四层,底层最大众化,楼层越高价格越贵货色越好,只是后来因为物资短缺,只开放楼上楼下两层,楼下卖计划供应的副食品,楼上卖特殊供应的或高价品(以高于市场价10倍甚至更多的价钿敞开供应的副食品,此为困难时期上海官方推行的一种合法的经济政策)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29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