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食品与生活》 > 2012年第10期
编号:12294747
舌尖上的碰撞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0月1日 《食品与生活》 2012年第10期
     从食材的选择开始,舌尖上的碰撞就从来没有平歇过。

    1988年9月,第24届奥运会在韩国举办的时候,据某学者报料,那里满大街的狗肉铺子一时间都被关门歇菜。这位学者说,这便是文化遭遇文明,而向文明让步的一个例证。我没到过韩国,不清楚那边的情况。但对朝鲜族人爱吃狗肉,却也是知道并且见识过的。1990年代初,我到过咱们吉林省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首府延边市,在那儿小住不过两三天,就不止一次看到,屠宰场运送杀牲的卡车,像装猪猡一样拉着满满当当的一车车肉狗,在公路上欢快地奔跑。延边人招待客人,最上档次的一道菜,就是狗肉,这也几乎就是他们唯一一道比较有特色的菜。

    说来惭愧,我也不拒绝这道被称为“香肉”或“地羊”的特色美味。

    古往今来的中国人喜好这一口的好像还不少,比如樊哙、刘邦,比如苏东坡、施耐庵、郑板桥,再比如龙飞虎、粟裕、陈毅……形成地域品牌的,有沛县狗肉、花江狗肉、湛江白切狗肉、肇庆狗肉煲……自北向南,从吉林延边,到广西玉林,为宰狗烹肉设立节庆贵为尊享的,也是很多族群信守的民俗。

    欧美人(并非全部)不吃狗肉,他们视狗为游牧民族乃至人类最好的朋友。这是他们的习俗,也就是文化,并且把违背他们这种文化的文化视为野蛮,排斥得很。但问题在于,何以欧美人的习俗、文化就应该受到尊重,可以落地为文明,优化为一种普世的准则;而中国人,包括汉族、朝鲜族,以及一切爱吃狗肉的民族在内,我们的文化就仅仅只是文化,非但不能上升为文明,而且还被一个“劣”字明码标签?

    中国人对狗的感情比较复杂,也爱,也多保留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01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