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食品与生活》 > 2015年第10期
编号:12581791
红烧圈子的“题外话”
http://www.100md.com 2015年10月1日 食品与生活 2015年第10期
红烧圈子的“题外话”

     看一家新开的本帮餐馆“道份”如何,一个最实用的办法是看它的菜单上有没有“红烧圈子”这道名菜,这是检验这家餐馆本帮菜技艺最基础的一块“试金石”。

    早期本帮菜在餐饮市场上竞争的一大法宝就是价廉物美,那会儿上海的本帮餐馆几乎没有几家敢打“燕鲍翅参肚”这些高档原料的主意,相反,菜市场上的便宜货反而倍受关注,因为这些原料只要加工得法,就可以产生较高的“附加值”。

    “红烧圈子”这道名菜就是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诞生的。

    清朝末年的时候,猪肉还是比较贵的,那会儿的农民基本上到了年关才舍得杀一头猪,而猪肉除了腌一部分过年以外,其他的差不多都是要卖掉换钱的。但俗称为“下水”的各种猪内脏却是例外,一般会作为犒劳乡邻们的“杀猪菜”热热闹闹地吃掉,因为主人家很清楚,它们也卖不出几个钱来。

    这些“下水”料中,又以大肠、肺头等最为便宜,因为它们不仅异味较重,而且洗濯困难,不得其法者很难将它们做成美味,于是它们自然就成了那个年代上海餐馆们争相研发的对象。

    同治元年(1862年)“正兴馆”开张了,年轻的老板祝正本和蔡仁兴正是脑筋活络的时候,为了确保每天的材料新鲜,也为了控制成本,他们自然是需要亲自去菜市场买菜的。因为当时上海各家餐馆的肠汤线粉、肠血汤这样的便宜菜式都比较好卖,因而每天跟班徒弟的菜篮子中,都少不了一挂又一挂的猪大肠。

    但很快他们就发现了一个问题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34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