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家庭健康 > 职业与健康 > 信息
编号:13761056
我国基层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0月1日 《医学新知·综合版》 201110
     【中图分类号】R19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0-0255-02

    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新的化学物质及高科技技术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带来了新的职业性危害,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若不注意个人防护,容易造成职业性损伤,严重威胁着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1]。SARS给中国的惨痛教训:中国内地感染SARS累计5327例,医务人员达1000 名左右,占20%;因SARS死亡349人,有统计报告其中1/3 是战斗在第一线的医务人员;医院既是治疗SARS的场所,也是最重要的疫情传播地。医务人员职业防护不容忽视!

    医务人员的职业危害因素分4类:化学、物理、心理和生物危害[2]。

    化学性危害:化疗药物、消毒剂、麻醉药物等通过黏膜和皮肤接触危害健康。

    物理性危害:射线、腰背疼痛等。
, http://www.100md.com
    心理、社会性危害:超负荷工作、压力大等。

    生物危害:通过血液、体液传播的感染性疾病:HBV、HCV、HIV等。通过空气、呼吸道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流感、TB、SARS等。通过排泄物传播的感染性疾病:肠道寄生虫、痢疾等.通过直接接触传播的感感染性疾病:疱疹等。

    什么是医院感染职业暴露?

    人员:医务人员以及有关工作人员。

    情景:在从事临床医疗及相关工作的过程中途径:暴露于某种传染源的情况,血源性传染病感染或携带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破损皮肤或黏膜,被含有病原体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吸入具有感染性的气溶胶,直接接触了传染性物质。

    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资料显示:到2000年底,美国已有57名医务人员被确诊由于职业暴露而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其中护士24名。医护人员的结核患病率逐年升高,根据Driver调查纽约医务人员结核患病率已经由1994年的2.6%上升至2002年的4.O%,56%的在职医务人员结核菌素实验(TST)阳性[3]
, 百拇医药
    我国基层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现状:

    发生在身边的案例:口腔科医生发生了乙型肝炎,新来呼吸科的人员多人发生TB,手术室护士HBsAg的携带率高于其他科室,某实习生带HIV阳性病人用后的针头刺伤,ICU医生给SARS病人气管插管后感染……

    我国医务人员面临的职业风险显著:2005年我国新发法定传染病4428548例。2005年底我国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650000例。结核病患者约500万人(世界第二位)。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达我国人口的15%,携带者占世界总数的1/3。

    我国基层职业防护的盲目性:轻视、缺少规范、硬件配备不足、医务人员普遍认识不足、缺乏监测和有效数据、影响政策制定过度、部分硬件配置过度:如生物安全、部分方法或流程要求过严…..

    中国医务人员特别需要防范的一大类感染性疾病。血源性感染:AIDS/HIV:70多万,乙肝感染:1亿、丙型肝炎:3800万。
, http://www.100md.com
    预防血源性感染:对病人,我们做了很多:推行一次性使用的注射器、输血前常规检测HBV,HCV,HIV、血液透析器一次性使用、软式内镜活检钳采用压力蒸汽灭菌、便携式血糖仪使用一次性采血针 、针灸用具一次性使用或压力蒸汽灭菌。对医务人员,我们却很落后。预防血源性感染:我们的理念太落伍!我国对血源感染不设防,对明确的感染又很恐慌!身边的案例:外科、口腔科很少用护目镜、容易导致锐器损伤的操作普遍存在、锐器盒质量不佳,使用不当,或干脆不用、使用安全注射器具理念和现状堪忧、锐器伤的监测和教育培训不足。预防血源性感染:我们的行动太滞后!

    标题新闻:医生害怕染艾滋,误诊病人被晾手术台、丈夫染艾滋病,妻子临产难找医院接生…上海口腔门诊惊现艾滋病感染者!

    血液/体液暴露,是美国医务人员安全模块最重要的监测项目。通过主动干预,降低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和发病,是当前国际感控领域的热点和重点!美国第5个十年医院感染国际会议:设置未来十年医院感染预防的议程、提出关于预防和控制感染的国际和国内的观点。
, 百拇医药
    国际职业安全和健康学会(NIOSH)提供[4]:美国每年大约有60~80万专业人员被针头刺伤,通过血液传播,引起严重的或潜在的致命感染,如乙肝、丙肝病毒和人体免疫缺陷病毒的感染。针对如何解除医护人员后顾之忧这一问题,以美国为例,1987年美国疾病管理及预防中心颁布了《全面性防护措施》;美国职业安全卫生署在1991年已经规定,医院必须上报医护人员血液暴露及针刺伤发生的情况。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西班牙等国家都制定了刺伤发生后的处理流程,而对职业暴露、职业安全进行了控制与管理。在美国,由于医务界研究人员和广大医护人员的不懈努力,该国于2000年通过了预防针刺伤方面的法案,把医护人员的职业防护问题上升到法律的高度。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已将持续的职业安全防护教育作为强制执行的项目推荐给全美国的所有医院[5]。

    我国基层医院的职业防护的现状,与中国的医疗技术水平、与中国的经济腾飞、与中国的国际地位,越来越不相称了,我们该怎么办?

    职业安全防护对策:
, http://www.100md.com
    加强职业防护培训

    张帆等[6]研究表明,采取多次的职业防护培训、制订严格的规章制度、熟悉患者感染状况等措施,可减少皮肤黏膜接触血液次数和皮肤损伤。培训内容包括:医务人员职业暴露、职业防护相关的法规,护士锐器伤的现状及预防知识,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应对措施,消毒隔离技术及制度,有关职业暴露和职业防护的最新研究成果。

    生物危害因素的防护:按照标准预防原则,认定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须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黏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戴手套是护士在护理操作过程中减少血液接触的最主要措施之一,能减少皮肤接触血液次数并且不增加皮肤的损伤。从而有效控制血源性疾病的传播[6]。有报道,有戴手套习惯的医务人员其皮肤粘膜被医疗器械损伤和直接接触患者血液的机会均明显小于不戴手套者,表明戴手套能减少皮肤接触血液次数,并且不增加皮肤损伤。针刺入手套,通过有弹性的2层橡胶手套,再刺入皮肤,其感染率仅为0.20%~0.25%[7] ,护士应养成用钳子取污染针头和尖锐物的习惯,尽量减少刺伤皮肤的机会[8]。
, http://www.100md.com
    理化因素的防护:护理人员在配制或使用各种消毒剂、抗生素、细胞毒素类药物时。必须戴好口罩、帽子、手套,避免直接接触,如不小心溅到眼睛里或皮肤上,立即用流水冲洗,把伤害降到最低。研究表明:洗手是防止医院内感染传播的最重要的措施之一[9]。规范医疗废物的处理: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规定进行分类收集和存放及处理,正确使用锐器盒,设置危险品的警示标志(黄色)[10]。防刺破的锐器收集箱,被认为是最理想的减少利器伤的方法,可使利器伤降低50%。

    社会心理因素的防护:医院管理者在工作设计和安排上要符合卫生学要求,对工作量大、危重患者多的科室加强人员配备,适当调整工作强度,减轻医护人员职业紧张和心理压力。“社会心理因素使护士的工作疲惫感明显增加”,李小妹等[11]对西安市4所三级甲等教学医院的调查发现,临床护士有情绪疲惫感的占59.1%,无成就感者占53.2%。明显高出国内常模。

    医务人员的职业性危害已引起了国内外的普遍关注,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将会伴随新的职业危害因素的产生。因此,职业防护工作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目前我们应尽快地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医务人员职业安全教育规范,将职业安全防护教育列入护理及医学院校的教材及课程设置中,加强管理,实施有效的防护措施,广大医务工作者积极参与,确保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12]
, http://www.100md.com
    参考文献

    [1]戴青梅,王屯英,刘紊美,等.医护人员职业性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7):532-534.

    [2]徐建鸣.护士的职业危害和防护[J].上海护理,2004。4(2):58-59.

    [3]Driver CR,Stricof RL。Granville K,et a1.Tuberculosisin health∞I℃workers during declining tubereulosis incidence in New York Statel[J].Am J Infect Control。2005。33(9):519-526.

    [4]Preboth. Prevention of needlestick injuries [J]. American,2000,61(5):1588.
, http://www.100md.com
    [5]滕涛.对公共卫生部门职业性暴露艾滋病病毒后的预防疗法的临时性建议[J].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2000,6(5):318-319.

    [6]张帆,周密,孙玉卿,等.防护措施减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程度的研究[J],疾病控制杂志.2001,5(1):3p38.

    [7]许炎秋.新加坡陈笃生医院手术室护士的职业防护措施[J].现代护理,2001,7(6):67-68.

    [8]任小英,邓敏.护理人员工作中被针刺伤调查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3):258-260.

    [9]磨琨.护理人员针刺伤的危险因素与防护对策[J].中国护理管理,2005,5(1):17-18.

    [10]洪海兰.ICU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对策[J].护理研究,2004,18(2):292-293.

    [11]李小妹,刘彦君.护士工作压力源及工作疲惫感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 (11):645-649.

    [12]周晓荣.临床护士自身防护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02,16(8):445., 百拇医药(贾春萍)


    参见:首页 > 保健版 > 家庭健康 > 职业与健康 > 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