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人人健康》 > 2011年第7期
编号:12095449
朱幼棣的《大国医改》
http://www.100md.com 2011年4月1日 《人人健康》 2011年第7期
     从2001年至今,朱幼棣在国务院研究院社会政策司司长的岗位上呆了十年,被人形容为“高级幕僚”。过去几十年从未对现实政策有过公开言论,在61岁这一年,过了退休年龄却依旧在岗的他,因一本抨击中国医改徘徊不前的《大国医改》,颠覆了他多年谨小慎微的官员形象。

    朱幼棣曾经写过关于珠宝鉴定的册子,也撰写过大散文风格的《后望书》,而新近的《大国医改》,是他的第一本政论式著作。在写完《大国医改》的时候,他又有了另一种强烈的伤感:“比较伤,很受伤。我想是因为我们心忧?但我们是没法忧的。”

    种种经历的切肤之痛

    朱幼棣的童年是在浙江黄岩度过的,出生书香世家,长辈不乏有名望的官员。1957年,他8岁的时候,父亲突然被打成“右派”,在黄岩城内教书的母亲受到牵累,被调到乡下小学任教,朱幼棣的生活环境从城市换到了农村。而后,朱幼棣的父亲在劳教农场劳动,母亲全身浮肿,得了肝病,医院的治疗手段简陋至极:每天打一针葡萄糖,但母亲竟奇迹般地活过来。朱说,自己也得过急性黄疸肝炎,靠祖父每天两碗的“茵陈汤”,也得以康复。

    在这几十年间,中国的医疗事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朱幼棣感触颇多。年少时,中国农村缺医少药,中草药更多地得到采用,还出现了世界闻名的“赤脚医生”。从1990年代开始,中国的卫生医疗开始了市场化,新的检测设备进驻各大医院,“点名手术”、“特殊护理”等医疗服务被人们广为讨论,药品厂家纷纷升级换代。在医生们开始专注于赚钱的时候,朱幼棣对医改的想法还比较朴素:“我只是觉得穷人因病致贫是很大的问题。医改能做的,应该是将最穷的人拉一把,这是最应该做的,其他的体制分配也应该这样做。”

    曾经在新疆,当他看到一个生产队队长家里连一件家具都没有的时候,塞给了生产队长两百块钱,生产队长变得非常激动,因为他从来没见过面值100元的钞票,他要把唯一的财产一一只羊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707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