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人人健康》 > 2019年第11期
编号:13451202
早期体位干预对妊高征产妇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http://www.100md.com 2019年6月1日 《人人健康》 2019年第11期
     【关键词】早期体位干预;妊高征;下肢深静脉血栓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最常见于手术后,这主要是因为手术之后患者需要卧床休息,导致血液循环较之于活动时更差,同时,倘若患者本身存在一定程度的血液循环障碍,血液流动性较差,长时间卧床就会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当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之后,患者活动会造成血栓脱落,血栓随着血液循环流动至肺动脉后,一旦出现肺栓塞,会对患者造成严重的后果。对于产科患者来说,妊高征是其最常见的并发症,对于妊高征患者来说,由于高血压造成的心脏负荷加重以及妊娠本来造成的影响,产妇在孕期以及产后运动量明显减少,有相关的研究表明,剖宫产术后产妇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明显增加。近年来,为了切实降低妊高征产妇音_倌产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越来越多的医疗卫生机构开始应用早期体位干预的方法来对产妇进行干预,现将本次研究结果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银川市某三甲医院产科的妊高征产妇78例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按照统计学的方法把這些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样本量均为39人。对照组产妇年龄范围21~39岁,平均26.13±2.01岁,平均孕周37.52周±3.14天;实验组产妇年龄范围20~36岁,平均25.94±3.21岁,平均孕周37.75周±2.86天。两组研究对象的—般资料具有可比性,因此可以用于比铰。

    1.2方法对于对照组产妇,在本次研究期间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内容如下:剖宫产术后6小时,鼓励产妇在家属协助下翻身活动,加速胃肠功能的恢复,给予产妇流质饮食,帮助产妇处于舒适的卧位;剖宫产术后24小时,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以及家属的帮助下,协助产妇步行,实现运动功能的恢复。

    实验组在产科护理常规的基础上,联合采用早期体位干预的方法进行指导。内容如下:术后2小时,去枕平卧,足跟垫软垫,头低足高位,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术后6小时,指导家属让产妇处于坐位,并对其下肢进行按摩,加速血液流动;术后2天,指导产妇穿上弹力袜或是用弹力绷带包扎,加强下肢静脉血液回流。

    1.3观察指标选择产妇下肢出现疼痛、肿胀以及B超显示其下肢发生深静脉血栓作为观察指标。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相关处理,同时应用卡方检验以及回归分析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意义的处理。

    二结果

    2.1下肢疼痛、肿胀情况两组产妇在剖宫产术后下肢出现疼痛、肿胀的情况进行统计,见表1。

    2.2 B超引导下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对两组产妇进行下

    通过上述数据可以发现,对于对照组和实验组产妇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干预后,实验组产妇在术后下肢疼痛、肿胀发生率以及B超引导下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方面的数据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产妇,且经过统计学检验,可以发现实验组产妇和对照组产妇在以上数据方面存在的差距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三讨论

    近年来,我国孕产妇剖宫产数量增多,由于产妇体内激素的原因以及术后疼痛产妇下床活动时间较晚,活动量较少,导致产妇产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概率较高,概率达到了0.62%~1.29%。妊高征产妇由于妊娠期的特殊生理情况以及疾病的影响,其凝血功能过强,并且体内的雌激素高于正常产妇,其发生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几率更大。在本研究中,通过对剖宫产术后的妊高征产妇实施早期体位干预,鼓励其术后早期翻身、下地以及辅助按摩的方法,增加产妇下肢活动量,促进其血液流动以及下肢深静脉血液回流,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明显降低,为产妇提供了最大程度的生命安全保障,在临床具有推广意义。, 百拇医药(柴晓敏 杨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