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保健营养·临床医学学刊》 > 2011年第3期 > 正文
编号:12084026
体质辨识在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http://www.100md.com 2011年2月1日 陈璋秀
第1页

    参见附件(1521KB,2页)。

     [摘 要]目的 研究中医体质辨识在健康教育中的指导作用。方法 从所有到医院查体的长沙市部分机关事业单位在职和离退休干部(年龄25~75岁)中随机抽取600例样本。依据王琦教授编写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第1版(2009年4月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布为国家标准),运用现代化计算机信息技术,中医体质辨识软件,进行体质辨识分数统计和体质类型分类统计,根据辨识结果对研究对象进行健康干预指导,并对比观察12个月,统计调理前后体质辨识分数。结果 根据辨识结果经12个月的健康指导后,其体质辨识分数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结论 经中医体质辨识,根据辨识结果进行健康教育,能够提高干部群众的健康水平。

    关键词: 中医体质辨识 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03-0235-02

    中医学历来重视人的体质状态,在防病治病上,从具体的人出发,权衡干预措施,体现以人为本,因人制宜的思想。所谓体质,是指在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1〕。体质辨识即以人的体质为认知对象,从体质状态及不同体质分类的特性,把握其健康与疾病的整体要素与个体差异,制定防治原则,选择相应的治疗、预防、养生方法,从而进行“ 因人制宜”的干预措施〔2〕。

    王国强副部长在“首届‘治未病’高峰论坛”上指出:“现代采用体质辨识及干预等,都是‘治未病’在预防保健中的具体应用,充分展示了中医‘治未病’的恒久魅力。”〔3〕为贯彻落实预防为主和中医“治未病”的方针政策, 自2008年10月至今我们在体检中心运用现代化计算机信息技术开展了中医体质辨识工作,对来体检者做出健康状况个性化的评估,确定其健康状态和体质类型,有针对性地分析易患疾病倾向,针对其体质偏颇者,制定出详细、可行的个体化体质调护方案,以减缓疾病的发生、发展、恶化的自然进程,提高健康水平,推动健康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

    1 对象与方法

    1.1 干预对象

    从所有到医院查体的长沙市部分机关事业单位在职和离退休干部(年龄25 ~75 岁)中随机抽取600例样本,无其他严重疾病者。

    1.2 方法

    采用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教授编写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第1版(2009年4月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布为国家标准),运用现代化计算机信息技术,中医体质辨识软件,对600例样本进行体质辨识分数统计和体质类型统计,对研究对象进行健康干预指导并随访12个月,前后对照体质辨识分数统计。

    1.3 健康干预措施

    结合个体的体质特点和发病倾向,提供饮食调养、生活起居、体育锻炼、情志调摄、药物调养等全方位的体质调护方案 ,并定期随访,进行动态体质调护。

    1.4 观察项目

    体质辨识分数和体质类型分类。

    1.5 统计学处理采用

    采用SAS 8. 2软件,对九种体质类型调理前后的体质辨识分数进行单样本t检验,以P < 0. 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九种体质类型调理前后的体质辨识分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属于平和体质的干部群体(研究对象)经12个月调整后,其体质辨识分数有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属于其余八种体质类型的干部群体(研究对象)经12个月调整后,其体质辨识分数均有不同程 度的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结果显示在600例体检人群中存在着九种体质类型,对体质有偏颇的人进行调理指导,包括饮食,生活起居、运动、方药等方面的调理,九种体质都得到了良好的改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中医强调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学术思想,未来医学是预防医学。根据王琦教授“体质可调论”〔4〕理论,在体质辨识的基础上,通过调节体质预防体质相关性疾病的发生 ,恢复健康,实现个体诊疗,显示了“辨体保健”的特色。未病之前,辨别体质,通过中医综合调治,运用中药调补、针刺、气功、按摩和传统健身运动,并配合调摄的独特方法,使体质得以纠正,既病以后,结合体质辨治则可促进病愈康复。因此在医院和社区广泛开展体质辨识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个体化调护方案,大力开展健康生活方式干预和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全方位地提高干部群众的健康素质和水平,是中医“治未病”的一项重要工作。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521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