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保健营养·临床医学学刊》 > 2011年第5期 > 正文
编号:12124281
赛百纤溶酶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及TCD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1年3月1日 孙玉
第1页

    参见附件(2683KB,3页)。

     [摘要]目的 了解赛百纤溶酶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的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有关参数及临床指标变化的情况并探讨其原因。方法 67例患者被分为具有可比性的2组,试验组32例予赛百纤溶酶治疗,对照组35例予川芎嗪注射液、阿司匹林或藻酸双酯钠治疗,疗程10~15d;治疗前后分别监测血小板、血纤维蛋白原、TCD监测颅内外主要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Vm)、微栓子信号(MES)以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变化等指标。结果 治疗前后及2组各被检动脉的Vm均无明显变化(p>0.05),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前后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组MES有显著减少(p<0.05),且血小板减少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 赛百纤溶酶对ICVD有较明显治疗作用;TCD可以作为ICVD在进行降纤或溶栓治疗过程中疗效判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病经颅多普勒超声平均血流速度微栓子监测赛百纤溶酶

    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7484(2011)05-0054-03

    急性脑血管病(ACVD)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杀手之一,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占70%以上,其发病的危险因素甚多,而脑血流动力学异常是最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应用无创性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诊断技术结合影像学检查,对ICVD进行早期诊断,已得到认可;而ICVD治疗过程及疗后有关参数变化情况鲜有报道。为明确治疗前后脑血流动力学及微栓子信号(MES)变化情况,现将我院2007年7月—2010年6月住院治疗资料完整的本病病例,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67例中.男48例,女19例;年龄41~77岁,平均(61.79±8.94)岁;病程3d~2年。全部病例符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年会制订的诊断标准,入院治疗前后行常规检查、纤维蛋白原测定及TCD检查,并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1.2分组

    预试验时发现赛百纤溶酶对血小板数值及微栓子信号数量影响较大,而对照组对上述指标几乎无影响。根据患者入院时血小板计数情况,>120×109/L者归入试验组,共32例,男27例,女5例;年龄42~75岁,平均(61.47±10.12)岁。对照组35例,男21例,女14例;年龄4l~77岁,平均(61.93土10.67)岁。除血小板数值外,2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1.3治疗方法

    试验组采用赛百纤溶酶200U置于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14d为1个疗程。对照组选用川芎嗪0.2g,置于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同时口服阿司匹林100mg/d或藻酸双酯钠0.3/d,10~15d为1个疗程。

    1.4TCD检测

    采用以色列RIMED公司生产的第5代INTRA—VIEWTM型双通道TCD仪,固定头带检测双侧大脑中动脉血流并监测微栓子信号,监测声强为5db,自动识别并记录MES,共监测30min。

    1.5统计方法

    SPPSl0.0软件包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 ±s)表示

    2结果

    治疗前后及2组各被检动脉的Vm均无明显变化(p>0.05)。见表1。2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前后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组的纤维蛋白原及MES均有显著减少(P<0.05),且血小板减少有极显著性(p<0.01)。见表2。

    3讨论

    ICVD的发病机制学说甚多,国内外学者的众多研究证实,其发病时间及诱因以安静、休息或夜间睡眠状态下多见,提示脑血流动力学的改变的昼夜节律与本病的发生有关联。本文总结的病例,从选用指标方面,摒弃了众多学者惯用的收缩峰血流速度、搏动指数、阻力指数等内容,仅统计了能够反映脑血流灌注状况的平均血流速度(Vm),结果该指标治疗前后变化情况均不明显,分析可能有以下原因:第一,所检测动脉多为主干动脉,对于表现为分支动脉特别是细小分支动脉病变所致梗死患者的探测缺乏局部针对性,部分主干动脉闭塞病例的血流参数,在组内进行统计数据处理时则难以显现其特征表现。第二,所统计病例采用的治疗手段,要么是降纤药物,要么是抗血小板聚集或仅具有微循环调节作用的活血化瘀中药制剂,无法出现明显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结果。因此,下一步研究将重新设计而进行前瞻性研究。本文的研究结果将不会影响TCD在ICVD血流动力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此外,国内外学者对经颅多普勒超声微栓子监测技术在脑梗死中应用的临床研究成果,在本文得到了验证。本文观察组所采用的降纤药物治疗后,其微栓子数量与纤维蛋白原均显著性降低(P<0.05),与此同时外周血小板数值极显著地降低(p<0.01)。说明降纤治疗可以显著降低纤维蛋白原的数值,TCD监测结果,证实治疗后颅内主干动脉血流中的微栓子信号明显减少,一方面说明了TCD在本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另一方面也提示了微栓子的数量与高纤维蛋白原血症之间的关系。至于血小板数值的下降则可能系药物的其他作用使然,其成因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随着TCD探测技术的日臻完善,近来的研究除脑血管病急性期以外,也应用于颈动脉狭窄时微栓子信号特征的研究,对中风后患者的运动康复工作研究也有所涉及。当然,传统的祖国医学认为,“上工治未病”,任何疾病发病后的治疗和康复都是消极的、被动的,应该发挥TCD的优势,及早发现人群中血流动力学异常者并进行中风危险因素的全面检测,早期干预,预防发病,防患未然,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Wojczat J,Szerej AS,Belniak E.et a1.The importance of transcranial Doppler(TCD) in the assessment of cerebrovascular hemodynamics of the acute phase of ischemic stroke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683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