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保健营养·临床医学学刊》 > 2011年第9期 > 正文
编号:12138581
脊索瘤CT\MRI影像学诊断及鉴别诊断(2)
http://www.100md.com 2011年5月1日 杨健 厥启河 柯静 董其龙
第1页

    参见附件(2672KB,3页)。

     图B1~4:男,20岁,MRI提示颅底斜坡占位,信号不均,内见分隔及钙化信号,增强后呈蜂房样轻度强化,斜坡及蝶窦窦壁骨质破坏;病理示软骨样脊索瘤。

    图C1~3:女,45岁,CT提示骶骨中线偏右骨质破坏,并见软组织肿块影,部分突入盆腔内,周边可见小点状钙化影。

    3.2 鉴别诊断

    颅底脊索瘤需与侵袭性垂体瘤、颅咽管瘤、软骨肉瘤、鼻咽癌、脑膜瘤等鉴别。大垂体瘤侵犯颅底可伴有轻微骨质破坏和软组织肿块,而小腺瘤极少出现骨质破坏,但颅底脊索瘤可见正常或受压的垂体,平扫脊索瘤呈长T2 信号,垂体瘤一般实体呈等T2 信号。颅咽管瘤一般位于鞍上,境界清楚,骨质破坏较少见,起源于鞍区的脊索瘤要与其鉴别,后者更易引起相邻骨质破坏而颅咽管瘤骨质多为受压改变。颅底骨源性的其他肿瘤如软骨肉瘤与脊索瘤鉴别较困难,增强扫描前者弱强化后者多数呈中重度强化。有文献报道,T1WI 压脂和GR 序列上可见有软骨成分呈高信号有利于鉴别[1]。鼻咽癌向上侵犯颅底可形成软组织肿块和溶骨性破坏,易与脊索瘤相混淆,脊索瘤T2WI 呈明显长T2 信号,增强扫描多为非均匀性强化,动态增强扫描为缓慢持续强化,其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分上升期、平台期、消退期;而鼻咽癌的动态增强扫描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呈快速强化、快速消退,不同于脊索瘤[3]。脑膜瘤,发生在斜坡区域的脑膜瘤一般与斜坡呈宽基底附着,在MRI上,T1WI呈稍低信号,T2WI 呈稍高信号,病灶信号均匀,增强后明显均匀强化,囊变较少,大多可见脑膜尾征[4]。

    椎体脊索瘤应与神经源性肿瘤、单发转移瘤、软骨肉瘤、骨巨细胞瘤、嗜酸性肉芽肿相鉴别。神经源性肿瘤围绕神经孔破坏,相应神经孔扩大是其特征性表现,周围有硬化骨,形成软组织肿块多以单侧为主,无钙化;而脊索瘤以椎体为中心,骨质破坏彻底。转移瘤大多无膨胀性改变,常向后侵及两侧椎弓根,在椎体周围形成的软组织肿块,CT表现溶骨性、成骨性、混合性骨质破坏,伴清晰软组织块影,MRI则于T1WI等、低信号,T2WI高信号,增强后中等或明显强化,原发病史有助于诊断。软骨肉瘤可见软骨钙化、软组织肿块和骨质破坏:CT示密度不均,可见絮状、环状钙化,增强后明显不均匀强化;MRI表现一般位T1WI不均匀低信号,T2WI不均匀高信号,钙化与纤维软骨在T2WI及T2WI均为低信号,内部有分隔,可合并出血,增强扫描表现为周边强化或分割样强化,有时难与脊索瘤鉴别,多靠病理明确诊断[5]。骨巨细胞瘤发生在10~30 岁女性多发,肿瘤大部分原发于椎体,骨巨细胞瘤呈膨胀性生长,破坏周围骨质,形成软组织肿块,压迫临近组织和器官, MRI表现为骶椎膨胀性多囊性骨质破坏,T1WI 多呈低信号和中等信号,出血时可呈高信号,T2WI 呈低、中、高混杂信号,边缘可见低信号的硬化带[6]。嗜酸性肉芽肿常见于儿童、青少年,椎体破坏并呈“硬币样”压缩性骨折,可伴椎体周围厚薄较均匀的软组织肿块,T2WI呈高信号。

    总之,CT及MRI都可以明确显示脊索瘤的部位、形态、浸润范围及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CT对肿瘤钙化及周围骨质破坏明显优于MRI,而MRI对周围软组织浸润较CT为佳。此外,MRI密度分辨率高,有利于小病灶的显示,能较CT 更好地显示肿块内的其他组织成分,如纤维条索影、坏死、囊变、出血等[7]。两者结合可以提高肿瘤的正确诊断率及诊断水平,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

    参考文献

    [1] Weber AL,Brown EW, Hug EB ,et al . Cartilaginous tumors and chordomas of the cranial base. Otolaryngol Clin North Am,1995,28:453.

    [2] 杨海涛,王仁法,等.颅底脊索瘤的MR表现分析及鉴别诊断[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7,18(2):91~93.

    [3] 张伟,黄祖平,等.颅内脊索瘤与鼻咽癌的MRI诊断及鉴别诊断[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5,21(12):1242~1245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672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