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保健营养·临床医学学刊》 > 2011年第11期
编号:12165907
慢性胃炎中医治疗经验及进展
http://www.100md.com 2011年6月1日 《中国保健营养·临床医学学刊》 2011年第11期
     慢性胃炎系指不同病因引起的各种慢性胃黏膜炎性病变,是一种常见病,也是部队多发病之一,其发病率在各种胃病中居首位。自纤维内镜广泛应用以来,对本病认识有明显提高。慢性胃炎常有一定程度的萎缩(黏膜丧失功能)和化生,常累及贲门,伴有G细胞丧失和胃泌素分泌减少,也可累及胃体,伴有泌酸腺的丧失,导致胃酸,胃蛋白酶和内源性因子的减少。中医学属“胃脘痛”、“痞满”、“吞酸”、“嘈杂”、“纳呆”等病范畴。中医认为,慢性胃炎多因长期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劳逸失常,导致肝气郁结,脾失健运,胃脘失和,日久中气亏虚,从而引发种种症状。在临床上应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给予辨证论治。

    1病因病机学的研究进展

    中医历代著作有关胃痞和胃脘痛有大量丰富的文献记载,若加以系统的整理和发掘,便可以发现在病因病机的认识上,中医与现代医学有很多相似的学术观点,虽然两者所用的医学词汇不同,但由于都是在临床上观察同一疾病,都是经过长期科学实践而总结出来的理论,因此,在两者之间便可以找到不少的共同语言。中医理论认为肝木可以克土,而现代医学提出胆汁反流可以损伤黏膜屏障能力。肝胃不和与胆汁反流和植物神经失调所致的胃肠功能障碍的表现相似。因此,可以认为脾胃不和与胆汁反流的关系密切,而舒肝和胃和健脾益气的药物可以调节胆汁的排泄,幽门括约肌的舒缩和改善胃肠道的功能失调也说明了此点[1]。

    2治疗方面的进展

    慢性胃炎是最常见的胃病,属中医学“胃脘痛”、“痞满”、“吞酸”、“嘈杂”、“纳呆”等病范畴。中医认为,慢性胃炎多因长期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劳逸失常,导致肝气郁结,脾失健运,胃脘失和,日久中气亏虚,从而引发种种症状。在临床上应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给予辨证论治。

    食滞伤胃型患者饮食不节致使脾胃受损,食积胃脘,胀满痞痛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88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