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保健营养·临床医学学刊》 > 2011年第12期 > 正文
编号:12164750
替普瑞酮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180例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1年6月15日 冯飞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目的探讨替普瑞酮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将18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按有无HP感染分为两组,HP阳性组92例,HP阴性组88例。均予替普瑞酮50mg,3次/d,饭后口服,疗程为8周。8周后复查症状、胃镜、病理和副作用。结果18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中,治疗后替普瑞酮对临床症状缓解上腹饱胀总有效率为93.88%,对恶心为80%,嗳气为83.88%,烧心为83.88%,反酸为78.89%,上述症状总有效率为93.88%。而HP阴性组总有效率90.8%,HP阳性组总有效率93.2%,两组症状缓解无显著差异(P>0.05)。8周后经胃镜及组织病理学检查,黏膜炎症明显改善,而不良反应轻微。HP阳性组治疗后仍为阳性,对组织病理学的改变不明显。结论替普瑞酮作为一种胃黏膜保护剂,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安全、有效的药物。

    关键词:替普瑞酮慢性浅表性胃炎治疗

    中图分类号:R57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12-0070-03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系各种原因所致的慢性胃黏膜炎性病变及腺体萎缩[1]。在我国,慢性胃炎发病率很高,约占接受胃镜检查患者的80%~90%, 而1/3的慢性胃炎有萎缩性改变,且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升高,50岁以上者发病率可达50%。目前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尚未有特效药物,抑制胃酸分泌药物是临床较常用的手段,年龄胃酸分泌能力减弱,抑制胃酸分泌药物对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治疗有较大局限,且效果欠理想。胃黏膜保护剂是慢性浅表性胃炎较为理想的选择。替普瑞酮(teprenone)商品名为施维舒(selbex)。此药具有独特的理化特性和良好的抗溃疡机制,可增加胃黏膜分泌,维持胃黏膜屏障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且可促进胃黏膜内源性前列腺素E的合成,有效地增加胃黏膜血流。为了观察替普瑞酮对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我们连续同期观察了2009年12月~2011年12月来院诊治的18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探讨替普瑞酮对胃黏膜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符合下列条件者为研究对象:(1)没有其他特定的病因如酒精、胆汁反流、非甾体类消炎药、糖尿病等。(2)年龄介于60~90岁,新近有消化不良症状,未经治疗,经胃镜及病理活检证实为慢性浅表性胃炎。(3)所有病例排除肝、胆、胰及肠道器质性病变、胃黏膜糜烂、重度萎缩性胃炎、肠化生、不典型增生、胃息肉、消化性溃疡、胃癌、糖尿病、结缔组织及精神病等全身性疾病,无腹部手术等。180例患者中男96例,女84例,平均年龄68岁(60~90岁)。按有无HP感染分为两组,HP阳性组92例,HP阴性组88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等方面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患者均在门诊治疗,替普瑞酮(日本卫材株式会社川岛工场生产)50mg,3次/d,饭后口服,8周为一疗程。8周后复查症状、胃镜和病理。

    1.3 观察方法

    ①症状等级采用卫生部新药评审标准:Ⅰ级为偶有症状;Ⅱ级为常有,部分影响生活;Ⅲ级为不能忍受,严重影响生活。②胃镜病理活检:胃镜下根据可见病变范围分级:Ⅰ级为散在、充血、水肿较为局限;Ⅱ级为斑块状,融合充血、水肿较广,但局限于一个区域(胃窦或体或底);Ⅲ级为普遍充血、水肿,范围超过一个区域。病理组织学根据炎症细胞浸润程度分级:轻度(Ⅰ级)指炎症细胞浸润仅限于胃黏膜的上1/3者;中度(Ⅱ级)指炎症细胞超过黏膜的1/3,但不超过全层的2/3者;重度(Ⅲ级)指炎症浸润达全层者。胃窦大弯侧、小弯侧、胃体大弯侧、胃体小弯侧各取一块,取胃窦、胃体各一块行快速尿素酶试验;另取胃窦、胃体各一块送病理常规染色及Giemsa染色。③H1Pylori检测:以活检组织学和/或尿素酶试验和/或C14试验结果为准。

    1.4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指症状消失,病灶完全愈合或症状好转和病灶好转两个级别;有效:指症状积分减少50%,病灶好转一个级别;无效:指达不到前项目或恶化的。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辅助统计分析。

    2结果

    2.1 临床症状的改善

    治疗后临床症状缓解的上腹饱胀为169例,有效率为93.88%;恶心为144例有效率为80%;嗳气为151例,有效率为83.33%,烧心为151例,有效率为83.33%;反酸为142例,有效率为79%,上述症状总有效率为93.88%。HP阴性组和HP阳性组的对照比较见表1。

    2.2 组织病理学的改善

    治疗前后对胃镜下观察有效率为46%,而对病理组织学有效率为40%。胃镜下观察,HP阴性组显效6例(6.8%),有效40例(45.5%),总有效率52.1%;HP阳性组显效8例(8.7%),有效36例(39.1%),总有效率47.8%。病理组织学观察,HP阴性组显效6例(6.8%),有效30例(34.1%),总有效率40.9%;HP阳性组显效6例(6.5%),有效32例(34.8%),总有效率40.3%。两组组织病理学改变无显著差异(P>0.05)。HP阴性组复查仍为阴性,而HP阳性组复查仍为阳性。

    2.3 不良反应

    在180例患者中,出现口干2例,便秘2例。上述症状在继续服药后自行消失。所有病例的血、尿常规检查及肝、肾功能生化检查在替普瑞酮治疗结束后均未出现异常变化。

    3讨论

    慢性胃炎的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但大量证据表明,它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除幽门螺杆菌感染外,胃黏膜防御能力的降低是引起胃黏膜损害的重要病因,而加强胃黏膜保护因子、促进损伤黏膜的修复是对慢性胃炎治疗的重要环节[1]。胃黏膜保护剂能明显增强胃黏膜保护能力,有利于胃黏膜的修复,因此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慢性胃炎从黏膜表浅炎症到黏膜萎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有关致黏膜萎缩的机制尚不明确,但胃黏膜致损因子的持续存在及防御能力的恢复不良被认为是主要病因[2],治疗的药物包括减少胃黏膜损害的药物和增强胃黏膜防御机制的药物两大类,既往研究偏重于强调去除黏膜致损因子的措施在CAG干预治疗中的地位国内外大部分研究表明清除黏膜的攻击因素(如根治H pylori治疗)可以减轻慢性胃炎的炎症程度[3],而这种治疗能否逆转萎缩或肠化的胃黏膜仍然存在很大的争议,近来有国内外学者提出根除作为预防胃癌的措施关键是选择干预的适当时机,当已有明显萎缩形成,干预预防已为时过晚[4],而有研究发现即使高度萎缩的胃黏膜, 还是存在一定自我更新的能力, 因此在CAG患者的胃黏膜内仍旧可能存在少量的具有分化增值能力的干细胞,因此CAG仍有逆转的可能。本研究重点观察替普瑞酮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 结果显示替普瑞酮可显著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上腹痛、上腹胀、反酸和嗳气的症状,内镜下肉眼可见黏膜炎症消退,胃黏膜病变区的慢性炎症和炎症活动程度均显著下降,能有效的改善黏膜萎缩、使黏膜颗粒变细,皱襞变大,透见的血管减少,灰色肠上皮化生结节变小变少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779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