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保健营养》 > 2013年第2期 > 正文
编号:12361205
剖宫产术同时行肌瘤剔除术47例临床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3年1月15日 李刚
    参见附件(12kb)。

     【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剖宫产术同时行肌瘤剔除术的可行性与疗效。方法 将2010年6月至2012年2月在我院进行剖宫产的子宫肌瘤患者9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照组47例,只进行剖宫产术,观察组47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子宫肌瘤剔除术,将两组的术中、术后的情况分别进行分析并比较。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术后住院时间、恶露干净的时间和阴道在术后24h的出血量等方面没有显著差异P>0.05;在术中出血量方面,观察组明显比对照组多,P<0.05;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明显比对照组延长,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如果病例适当,有适应证,剖宫产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是安全可行的。

    【关键词】剖宫产术;肌瘤剔除术;临床观察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617-02

    子宫肌瘤为常见于妇产科的疾病之一,近年来,由于诊断技术的进步和B超的广泛使用,在临床上能够及时发现不大的子宫肌瘤。此外随着人们逐渐形成的优生观念,孕妇的产前检查更加受到重视[1]。高龄和晚育产妇数量的增加以及性成熟的年龄提前,这些原因都导致了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疾病的发病率逐渐上升。但是,子宫肌瘤在孕妇剖宫产时同时剔除可不可行,目前还没有达成一致的观点。为了探讨剖宫产术同时行肌瘤剔除术的可行性与疗效,本文对2011年6月至2011年2月在我院进行剖宫产的子宫肌瘤患者94例的资料进行了分析,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1年6月至2011年2月在我院进行剖宫产的子宫肌瘤患者9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照组47例,年龄22-45岁,平均年龄31.7岁,孕周37-43周,子宫肌瘤在孕前发现的12例,在孕期发现的35例;观察组47例,年龄3-44岁,平均年龄32.8岁,孕周38-42周,子宫肌瘤在孕前发现的14例,在孕期发现的33例。全部患者的凝血功能正常,没有其他合并症。两组患者在年龄、病情和孕周等方面没有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的剖宫产术都用子宫下段法,观察组患者肌瘤剔除术缝合宫浆肌层以后进行。给予患者200ug米索前列醇片,以嚼服的方式服用,同时将20万U的催产素注入瘤体的周围。对于外突显著的肌壁间肌瘤和浆膜下肌瘤用菱形切口,子宫下段的肌瘤,切横向切口,肌核和假包膜的表面电刀一直切至此处,再进行钝性剥离。若肌瘤>8cm,或在子宫的下段,那么要使用止血带,水平穿过和子宫下段的交界处并环绕拉紧,随后血管钳将其夹住。如果肌瘤比较大,其底部通常会出较多的血,可以先行假包膜用钳子夹住,再将肌瘤剔除。将瘤腔底用1号合成线进行缝合关闭,再将多余浆膜修剪掉,最后进行缝合止血。根据瘤腔深度来决定缝合的层,通常缝合两层是最佳选择。妊娠期子宫的充血增大,因此如果有针眼渗血现象,不需要反复的缝扎而应用纱布压迫止血。

    1.3 评价指标 将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进行时间和产褥病率、恶露干净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分别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计量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χ±s)表示,计量资料间差异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差异在P<0.05时差异显著。

    2 结 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 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术中出血量明显增大,t=6.7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比对照组明显延长,t=-6.2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数据详见表1。

    2.2 比较两组患者的产褥病率、术后24h出血量、恶露干净时间和住院时间 观察组的产褥病率与对照组相比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2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