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保健营养》 > 2013年第2期
编号:12361041
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在脑动静脉畸形诊断中的应用
http://www.100md.com 2013年1月15日 《中国保健营养.上旬》 2013年第2期
     【摘要】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在脑动静脉畸形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我院2010年7月——2012年6月间收治的49例脑动静脉畸形患者,对所有患者采用CT血管成像检查。结果 所有患者均显示出不同程度的畸形血管巢和其引流静脉及供血动脉,共发现引流静脉56支,供血动脉63支,其中,单支动脉供血23例,多支动脉供血28例,有13例患者出现合并脑出血现象,8例患者出现出血后脑软化现象,6例患者出现合并供血动脉瘤。结论 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能够进行无创显示脑动静脉畸形的畸形血管巢、引流静脉、供血动脉等,为患者治疗方案的确定及术后随访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脑动静脉畸形;诊断应用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532-01

    脑动脉畸形是在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畸形疾病,对于患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如果治疗不及时,必然导致患者出现病残或者死亡,需要及早发现、及早治疗,以有效预防脑动静脉出血。现选取我院收治的脑动静脉畸形患者,对其应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
, http://www.100md.com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010年7月——2012年6月间收治的49例脑动静脉畸形患者,其中,男性29例,年龄在15-4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1.5岁,女性20例,年龄在18-5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2.8岁,对所有患者采用CT血管成像检查,对于扫描的图像分别采用多平面重组、最大密度投影及容积再现。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均采用GE Light Speed VCT类型的64层螺旋CT机实行扫描,首先对患者的头颅实行CT扫描,层厚定为5mm,然后通过肘正中静脉,用4ml/s的注射速度将非离子型的对比剂优维显注入内部,剂量为60-80ml,然后再采用小剂量的测试性团注技术进行扫描,扫描范围从颅底到颅顶,扫描的参数定为:管电流240mA,管电压120kV,检查野250mm,螺距定为0.969:1,有效层厚定为0.625mm。最后将容积数据传输到工作站中,对每位患者分别实行冠状、轴位及矢状位实行多平面重组、容积再现、最大密度投影等[1]。
, 百拇医药
    1.3 统计学分析 对于本文中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实行t检验。

    2 结 果

    通过对所有患者实行血管成像诊断处理,结果表明,所有患者均处于幕上、单发性病灶,其中,出现颞叶6例,额叶11例,枕叶9例,顶叶23例,平扫显示出局限性高、低或者是等混杂密度灶,13例患者由于畸形血管巢破裂伴有脑出血,16例患者在出血后发生脑软化,20例患者可以看到弧线状或斑点状钙化。血管成像均显示出了患者的引流静脉及供血动脉,共发现引流静脉56支,供血动脉63支,其中,单支动脉供血23例,多支动脉供血28例。

    3 讨 论

    脑动静脉畸形主要是由于先天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出现发育异常现象,由此形成了病态性脑血管团,在胚胎发育的早期,原始脑血管内膜的胚芽形成了原始性的脑血管网,然后从中分化出静脉、动脉、毛细血管网。原始的动脉和静脉并行,而且相邻,两者之间仅被内皮细胞隔开,如果两者之间发育出现异常,则会导致动脉、静脉直接相同,形成短路,但并不经过毛细血管网,由于脑动静脉畸形的血管壁缺乏正常血管平滑肌所有的完整性,在高速血流及高血流量的冲击下,管壁较为薄弱的地方就会出现破裂,并由此引发脑出血,这是导致患者出现病残或死亡的最主要原因[2]。
, http://www.100md.com
    脑动静脉畸形的诊断和治疗需要对患者的血管构筑特点及血液动力学变化情况进行详细分析,如病变的确切部位、引流静脉、供血动脉、血管巢大小等,对于此种疾病的确诊,当前最常用的方法有磁共振脑血管成像、DSA、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等,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对所有患者均采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方法进行诊断,能够实现无创性的影像学检查,对多种后处理技术进行综合应用,并实现全面性的观察和分析,能够为患者后续的治疗方案制定及术后随访提供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孙百胜,龙淼淼,刘禄明,姜辉,杜海峰,都基权.64层螺旋CT选择性三维血管重建技术在颅内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7,32(06):56-57.

    [2]左长京,王培军,李晓兵,许奕,吴劲松,邵成伟,萧毅,王敏杰.脑动静脉畸形的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9,25(01):15-16., 百拇医药(温琳峰 贾月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