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保健营养》 > 2013年第2期 > 正文
编号:12361073
剖宫产术中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效果与安全性评价
http://www.100md.com 2013年1月15日 韩娟
    参见附件(12kb)。

     【摘要】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中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1年6月我院剖宫产术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36例产妇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单纯行剖宫产术分娩的36例产妇进行对比分析,观察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产后出血发生率、术后感染发生率以及住院时间等。结果 剖宫产术中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观察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明显较对照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出血和感染的发生率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剖宫产术中行子宫肌瘤剔除术在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与禁忌证的基础上能够获得满意效果,且安全可行。

    【关键词】剖宫产术;子宫肌瘤剔除术;效果;安全性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550-02

    近年来,妊娠期合并子宫肌瘤者日渐增多,对于剖宫产术中能否行子宫肌瘤剔除术存在争议,反对者多顾虑术中出血量会随着手术难度的增加,以及手术时间的延长而有所增加,同时认为产后出血及术后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亦有所提高[1]。为了验证剖宫产术中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安全性与可靠性,现对2009年6月——2011年6月我院剖宫产术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36例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单纯行剖宫产术分娩的36例产妇进行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6月——2011年6月在我院行剖宫产术分娩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产妇36例作为观察组,所有产妇均存在剖宫产手术指征,且无手术禁忌证,未合并产科其他并发症,且对手术内容及存在的风险均知情同意。年龄20-42岁,平均年龄(29.8±2.6)岁;孕周37+1-41周;36例均为单胎,其中头位28例,臀位8例。肌瘤大小:肌瘤直径<5cm者27例,肌瘤直径≥5cm者9例;肌瘤种类和性质:肌壁间肌瘤12例,浆膜下肌瘤24例;单发肌瘤23例,多发肌瘤13例;肌瘤部位:子宫体和子宫底30例,子宫下段6例。抽取同期行剖宫产术的产妇36例作为对照组,所有产妇均存在剖宫产手术指征,且无手术禁忌证,未合并任何产科并发症。年龄21-41岁,平均年龄(29.5±2.3)岁;孕周37+1-40+5周;36例均为单胎,其中头位27例,臀位9例。两组产妇年龄、孕龄、孕产史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麻醉方式均采用硬腰联合阻滞,麻醉起效后于子宫下段取横行切口,待胎儿、胎盘娩出,于宫体注射缩宫素20U,同时将20U缩宫素加入5%葡萄糖溶液(或生理盐水)500ml中静脉滴注,缝合子宫切口。对照组检查腹腔无出血等异常后逐层关腹,手术完毕;观察组继续行子宫肌瘤剔除术,因观察组肌瘤均为浆膜下和壁间肌瘤,因此,均可于子宫切口缝合后行子宫肌瘤剔除术。探查肌瘤为浆膜下肌瘤者,从瘤体中部纵行切开浆膜层,术者以手压迫肌瘤两侧的宫体,以刀柄钝性剥离肌瘤,而后间断“8”字缝合或用可吸收线连续缝合[2],关闭肌瘤残腔,缝合时需注意不留死腔;浆肌层褥式内翻缝合,并注意压迫并包埋手术创面达到止血目的。如为肌壁间肌瘤者,则纵行切开肌瘤包膜至肌瘤,随后由助手于肌瘤外侧加压挤压肌瘤,并用组织钳外提肌瘤以配合术者以刀柄钝性剥离肌瘤,而后行深层连续缝合肌瘤残腔,缝合时需注意不留死腔;浆肌层处理同浆膜下肌瘤。对于肌瘤较大者,可先行结扎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及伴行静脉后再行肌瘤剔除术[3]。对于多发性子宫肌瘤者,则尽可能使相邻肌瘤采取一个浆膜层切口进入,进而逐一剔除,以达到减少出血和预防黏连的目的。两组产妇术后均常规给予缩宫素静滴,以加强宫缩,防止产后出血;并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疗程3-5d。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对比两组产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产后出血发生率、术后感染发生率以及住院时间等。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P0.05);观察组术后感染2例,占5.6%(2/36),对照组术后感染2例,占5.6%(2/3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 讨 论

    子宫肌瘤因与雌激素相关,好发于育龄期女性,妊娠期合并子宫肌瘤亦不少见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2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