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保健营养·下半月》 > 2010年第8期 > 正文
编号:12024409
护理干预在静脉输注硝普钠所致静脉炎中的应用
http://www.100md.com 2010年8月1日
第1页

    参见附件(1548KB,2页)。

     【摘要】目的 讨论护理干预对静脉输注硝普钠所致静脉炎中的影响。方法 将160例静脉炎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与护理干预组各80例,对照组每日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进行护理干预实施综合护理。结果 干预组有效率达92.5%,对照组77.5% x2=7.058 P<0.01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的差异。结论 护理干预对静脉输注硝普钠所致静脉炎具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护理干预硝普钠注射液化学性静脉炎

    【中图分类号】 R322.1+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0)08-00-02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科2008年1月~2010年5月使用硝普钠注射液静脉输液的住院患者中出现外周静脉炎者160例,其中男90例,女70例;年龄26~84岁,平均年龄57岁;Ⅰ度90例,Ⅱ度50例,Ⅲ度20例。患者使用硝普钠注射液时间1-15天。两组在年龄、性别、病情、静脉炎程度等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 ),具有可比性。

    1.2 静脉炎分级标准

    Ⅰ度: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静脉无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Ⅱ度: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局部有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Ⅲ度: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可触及硬结。

    1.3 方法

    1.3.1 对照组:每日常规护理予以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50%的硫酸镁湿敷,每日3次,交待注意事项。

    1.3.2 干预组:实施以下综合护理

    1.3.2.1 穿刺前护理干预

    1.3.2.1.1 预防微粒因素

    ①保持治疗室清洁,符合要求,应尽可能减少人员流动使静脉应用的药物更具稳定性。②操作者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严格执行手卫生,药物现配现用,稀释时应使其充分溶解。③加药时用75%酒精棉签消毒安瓿,在抽吸安瓿内药液时,要改变安瓿倒置的抽液方法,防止安瓿断口处微粒混入药液。减少微粒引起血管栓塞或肉芽肿,造成局部循环障碍,并进一步导致组织缺氧,产生水肿和静脉炎的现象。④加药时选择合适、锐利的小号针头;一次性使用,减少针头穿刺胶塞次数;并采用斜面进针法,因其较垂直进针法显著减少了橡胶微粒污染的机会。⑤硝普钠对血管内膜的刺激性大,不能在同一条静脉上短距

    离反复穿刺输液,宜选大、中静脉。同时选用导管材料与型号在引发静脉炎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留置针针体柔软,患者肢体活动时,针头不容易滑出血管或刺破血管壁[1]。刘秀荣[2]报道钢针外渗率是留置针的2倍。国外文献[3]表明,使用聚四氟乙烯导管输液,静脉炎发生率为49%,而使用生物材料导管其发生率为24%。有条件的进行中心静脉置管、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可大大减少周围静脉穿刺及药物对血管的刺激。⑥采用微量泵调控推注,形成恒速衡压,能明显减轻对血管内膜的损伤,有效保护血管,减少静脉炎的发生。⑦严把药物及器具关,选用高质量的药品和输液器具,必要时,可选用精密过滤输液器及可来福接头,它们对将进入体内的药液有过滤作用,能有效滤除输液中各种不溶性物质。⑧采用孙美容[4]3条输液贴横行固定法能提高静脉输液的成功率,有效减少肿胀、渗出的发生,减少了针柄的移动、针尖与血管壁的摩擦,保护了静脉。并采用先拔针后棉签按压方式能减轻针头对患者血管壁的损伤[5]。

    1.3.2.1.2 穿刺点皮肤保持清洁

    选择高质量的消毒液,消毒以穿刺点为中心向外,范围直径在5cm以上,待干后再行穿刺;定时消毒静脉留置针穿刺部位,更换敷料,保持局部干燥;张丽华等通过研究得出,严格遵守规程操作,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5-6天为宜。

    1.3.2.1.3 合理营养

    对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应加强营养,增强机体对血管壁创伤的修复能力和对局部炎症的自身免疫、抗感染能力。

    1.3.2.1.4 药物浓度和输液速度因硝普钠注射液使用剂量通常较大,浓度较高,对血管的刺激性较大,因此应尽使用较多的液体稀释药液,通常应加入500mL的5%葡萄糖或0.9%氯化钠溶液中,输注时间不少于6h,如病人对药物局部反应明显,可以适当放慢输液速度。

    1.3.2.1.5 调节好溶液的pH值调节溶液的pH值,使其尽量接近血液的pH,其一可以有效地预防静脉炎,且可以提高药物的疗效。李葆华等[6]报道将1ml5%碳酸氢钠加入0.9%氯化钠250ml和25 mg七叶皂苷钠溶液中,使药液pH值由4.6调整至7.4左右,可以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1.3.2.1.6调节药物温度减少对局部血管的刺激药物加温后静脉输注可减少结晶性药物及自然因素对局部血管的刺激。温度维持在25-35℃为宜。

    1.3.3.2 输液时护理干预

    1.3.2.2.1 局部静脉热敷在长时间输注的同时,使用40℃左右的温水浸湿小毛巾局部热敷,热敷部位在穿刺点以上近心端,距离穿刺点5cm左右,每10分钟更换一次毛巾,每次热敷20min。或使用热水袋,灌1/2水,水温40℃左右,局部热敷20min。热敷可促进血管扩张,促进局部血流加速,减少药物对血管壁的刺激。

    1.3.2.2.2 药物预防

    采用具有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细胞组织缺氧,能减少致炎物质产生,减轻对血管损害的各种贴剂、药物外涂及药物湿敷等方法,如:酒精湿敷、山莨菪碱凝胶涂擦、硝酸甘油贴剂,以预防静脉炎的发生。

    1.3.3 静脉炎的处理

    1.3.3.1 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并嘱患者不要按压炎症部位,避免栓子脱落,形成栓塞。

    1.3.3.2 硫酸镁湿热敷将50%的硫酸镁加热到50℃左右,浸湿纱布后放在肿胀部位,面积要大于肿胀面积,并包裹塑料薄膜防止浸湿被褥,湿热敷30min,每日4-6次。直至肿胀消退。

    1.3.3.3 外用地塞米松涂擦地塞米松原液5mg蘸棉签,每日涂擦6~8次。地塞米松外用可减轻局部组织的炎性反应,抑制炎性细胞在炎症部位聚集,减少炎性物质的合成和释放,对化学性静脉炎有很好的防护作用[7]。

    1.3.3.4马铃薯片外敷

    中医认为马铃薯具有解毒、消炎、解痉、减轻外渗的作用。局部外敷有消肿止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血液流通作用。李四翠等研究表明马铃薯外用治疗药物性静脉炎优于传统硫酸镁湿敷。但见效慢需每天长时间敷用。

    1.3.3.5芦荟外敷

    新鲜芦荟其杀菌、消肿、减轻疼痛,疗效迅速,并能软化血管,减轻患者痛苦,延长血管使用寿命,外敷可治疗化疗性静脉炎。杨迎梅等研究表明芦荟外敷治疗化疗性静脉炎其疗效也明显优于常规用50%硫酸湿敷。

    1.3.3.6 其它药物外敷

    还可采用云南白药、正红花油、消炎止痛膏、喜疗妥软膏、湿润烧伤膏外敷。章春芝等研究报道山莨菪碱红花酒精混合液湿敷效果好。

    1.3.3.7 超短波理疗法

    红外线的热作用能降低神经末梢的兴奋性而止痛,且红外线照射后,毛细血管及小动脉扩张,血管周围白细胞浸润,使免疫能力加强,炎症产物及代谢产物加速吸收消散而消炎。一般在局部敷药的同时配合红外线照射疗法,2次/d,20-30min/次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548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