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 > 2012年第7期
编号:12277384
鼻恶性肿瘤切除术后游离皮瓣修复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2年7月1日 《中国保健营养.下旬》 2012年第7期
     【摘要】 目的 探讨游离皮瓣修复术在鼻恶性肿瘤切除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治疗安全性。方法 通过对本院2008年1月-2011年11月本院25例鼻恶性肿瘤切除术后患者使用游离皮瓣修复术进行治疗矫正。结果 25例患者游离皮瓣均理想成活,切口Ⅰ期愈合,术后早期皮瓣稍肿胀,术后4个月,肿胀基本消失,效果满意。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1年后无1例患者发生肿瘤复发。结论 游离皮瓣修复术操作简单、疗效理想,临床上建议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 鼻恶性肿瘤;切除;游离皮瓣修复术;疗效

    鼻肿瘤是鼻腔和鼻窦的肿瘤 恶性较良性多见 良性肿瘤中以乳头状瘤 血管瘤为多 恶性肿瘤中则多数是癌 肉瘤较少见 由于鼻部是人体面部重要的器官之一,直接影响外貌形象,部分患者鼻部手术术后修复不理想,给患者造成严重的心理阴影,所以探寻一种理想的鼻恶性肿瘤切除术后修复方法是目前临床上迫不及待的任务之一,笔者为了探讨游离皮瓣修复术在鼻恶性肿瘤切除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治疗安全性,对本院25例鼻恶性肿瘤切除术后患者进行治疗观察,获得理想疗效,具体心得汇报如下。1 资料与方法
, 百拇医药
    1.1 一般方法 本院2008年1月-2011年11月本院25例鼻恶性肿瘤切除术后患者,其中男性15例,女性10例,年龄2岁-50岁,平均年龄为(34±5.7)岁。鼻部基底细胞癌17例,鼻部鳞状细胞癌8例。缺损面积0.7cm*0.7cm-5cm*4cm。皮瓣来源于菱形皮瓣7例,鼻唇沟皮瓣12例,皮下蒂皮瓣6例。所有患者进行皮瓣修复术之前均未进行化疗、放疗等抗肿瘤治疗。

    1.2 治疗方法 首先对肿瘤的性质、类型、大小进行判断,确定病变范围后切除范围必须超过肿瘤范围边缘的2-10mm,切除深度超过病灶深度的2-5mm,缺损范围<1.5cm*1.5cm的患者使用菱形皮瓣,以张力方向为长轴设计菱形皮瓣,菱形四条边距的距离相等,皮瓣锐角处于线上,角度大小约在60°左右。皮瓣钝角处于短轴的方向,角度大小约在120°左右。1.5cm*1.5cm2.0cm*2.0cm的患者采取皮下蒂皮瓣。2 结 果

    25例患者游离皮瓣均理想成活,切口Ⅰ期愈合,术后早期皮瓣稍肿胀,术后4个月,肿胀基本消失,效果满意。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1年后无1例患者发生肿瘤复发。3 讨 论
, 百拇医药
    鼻部的恶性肿瘤分为基底细胞癌和鼻部鳞状细胞癌,都是常见于暴露在阳光下的皮肤位置,尤其颜面部。鼻部处于人体面部最显眼的位置,其外观直接影响整个面部的容貌,如果鼻部修复术不成功,严重者甚至造成患者的毁容,因此笔者在进行鼻部修复术时选择的皮瓣均为与面部皮肤、质地、纹理相近的区域,将修复术的切口隐藏在皮肤皱褶之处,或者在面部美学分区等不容易被发觉的部位[3-5]。

    本研究7例患者采取皮下组织蒂菱形皮瓣成形术进行修复,使用“V”字形、“Y”字形的成形术,使皮下蒂处于垂直的方向,不影响其血供,皮瓣尖端由于血供障碍坏死的风险也较小,经过拆除皮瓣尖端的缝合线,暴露2cm左右的创面,然后移植患者自身小皮片后得到治愈。皮下组织蒂菱形皮瓣成形术有辅助切口,操作者可通过剥离皮瓣附近的皮下组织,可降低疤痕的张力降低,减轻疤痕的程度。

    本研究皮下蒂皮瓣6例,皮下蒂皮瓣用于鼻部修复术具有:①皮瓣的颜色、质地、纹理与鼻部接近,外观自然;②皮瓣切除区可直接牵拉缝合,手术操作过程简单不复杂,给患者造成的痛苦较小;③术后患者面部情况改善明显,患者心理易于接受;④皮瓣距术区近,血供良好,皮瓣易于成活。
, 百拇医药
    总之,游离皮瓣手术操作简单,安全可靠,术后对周围组织供血无影响,疗效理想。尤为老年面部皮肤松驰的患者,年轻患者该部位皮肤较紧、弹性好、皮瓣大小的应用稍有限制,当缺损较大时应用需谨慎。

    参考文献

    [1] 贡振杨,王延生,纪宏志,等.用鼻唇沟皮瓣修复鼻部缺损[J].实用医药杂志,2004,21(18):696-697.

    [2] NAPILITANO,MAST B A.The nasolabial flap revisitedas an adjunct to floor-of-mouth reconstruction[J].Annplast surg,2001,46(3):265-268.

    [3] Li QF,Xie F,Gu B,et a1.Nasal reconstruction using a splitforehead flap[J].Plast Reconstr Surg,2006,118(7):1543-1550.

    [4] Erdogmus S,Govsa F.Anatomy of the supraorbital region and theevaluation of it for the reconstruction of facial defects[J].JCraniofac Surg,2007,18(1):104-112.

    [5] MITZ V,PEYNONIE M.The snperificial muscubaponeunotil systerm(SMAS)in the panotid and cheek area[J].Plast Reconstr Surg,1976,58(1):80-88., http://www.100md.com(张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