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 > 2013年第2期 > 正文
编号:12358782
寰枢关节旋转半脱位的保守治疗:手法复位是否必要?
http://www.100md.com 2013年2月1日 王延明 刘屹林 谭洪宇 王利民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 背景资料 寰枢关节旋转半脱位(atlantoaxial rotatory subluxation,AARS)是一种相对常见的儿科疾病。对于此病的治疗,目前国内外均首选保守治疗,但对于保守治疗的具体方法不尽相同。目的 探讨手法复位在寰枢关节旋转半脱位保守治疗中的意义。方法 将84例寰枢关节旋转半脱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治疗组采用牵引加手法复位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牵引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治愈19例,显效18例,有效3例,无效2例;对照组治愈9例,显效9例,有效14例,无效10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治疗有效的患者随访1年,治疗组复发1例,对照组复发9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 在寰枢关节旋转半脱位的保守治疗中,手法复位是很必要的,它既可以提高近期疗效,又可以降低1年复发率。

    【关键词】 寰枢关节;旋转;半脱位;保守治疗;手法复位

    寰枢关节旋转半脱位是一种相对常见的儿科疾病,它是引起小儿斜颈的最常见原因之一。人们对此病的认识由来已久,早在1907年,Comer就首次报道了此病[1]。1968年Wortzman[2]正式将其命名为“寰枢关节旋转固定”。1977年,Fielding和Hawkins[3]将此病分型,即经典的Fielding和Hawkins分型:I型:无半脱位,寰枢关节旋转固定,寰齿前间距小于3mm。II型:以一侧寰枢关节为轴,对侧寰枢关节前脱位,寰齿前间距在3-5mm之间。III型:双侧寰椎侧块均向前移位,寰齿前间距大于5 mm。IV型:寰椎背侧半脱位,伴有齿突骨折或先天性齿突发育不良[图1]。近年来关于此病的治疗,许多文献均首选保守治疗,但治疗的具体方法有一定差别,但均以牵引、外固定和手法复位为主。为寻求更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法,本文将84例寰枢关节旋转半脱位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予以不同治疗措施,对比其治疗结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2月至2012年1月期间在我科诊治的84例寰枢关节旋转半脱位的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男性46例,女性38例,年龄3-16岁,平均9.3岁,自发病至就诊时间为5天到40周,平均4.5周。在所有病人中,有上呼吸道感染等感染史者29人,各种外伤史者20人,耳鼻喉手术后患者7人,无明确原因者28人。

    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头颈倾斜、颈肩部疼痛、颈部旋转活动受限,其中2例有发热表现。

    所有患者常规拍摄颈椎侧位、开口位X线片,张口正位片示枢椎齿突与寰椎侧块间隙不等,齿突偏移一侧,同侧寰椎侧块内移。寰齿侧间距差值在1.5-5.7mm,平均3.4mm,颈椎侧位片示寰齿前间距在1.2-4.3mm,平均2.8mm,无合并齿突骨折者。根据以上表现,同时排除齿状突骨折、寰齿关节前后脱位和相关部位的肿瘤、结核,确诊为侧向旋转型寰枢关节半脱位。根据Fielding和Hawkins分型,Ⅰ型48例、Ⅱ型34例。2组病例的性别、病因、分型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1.2 治疗方法 对发热患儿行抗感染治疗。治疗组予以颌枕带牵引加手法复位治疗,对照组予以单纯牵引治疗。

    1.2.1 牵引治疗 仰卧位以Glission颌枕带进行轻度后伸位复位牵引,重量1.0-2.5kg,牵引2周。

    1.2.2 手法复位 应用微细改良的Saunders上颈椎旋转手法[4]。在手术室,仰卧位平躺于手术床,予以程序化镇静,助手固定住患者骨盆,操作者双手固定患者头颈部,双掌大鱼际区域接触枕部,向枕部施加轴向牵引力,右手食指贴于颈部C3水平处右侧(以颈部向左旋转固定为例),C2-3向左小幅旋转活动,活动时间为1-2分钟并重复数次。每次结束后,让患者坐起,评估其颈部主动和被动的运动。此过程持续至其头部可以保持中立位[6]

    1.3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张口位片示齿状突居中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652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