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 20125
编号:13752649
中医对糖尿病的理解与认识
http://www.100md.com 2012年5月1日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20125
     【关键词】中医;糖尿病;认识

    【中图分类号】R 25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7484(2012)05- 0302- 01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病范畴。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可追溯到两千多年以前,早在《内经》一书中,就有本病的记载。根据其多饮善渴的表现特点,《内经》最早将本病称之为“消渴”,并有“消瘅”、“肺消”、“鬲消”等名称。其病因则认为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有关。如《灵枢.五变》篇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指出了五脏虚弱是本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素问.奇病论》说:“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此肥美之所发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逆,转为消渴。“在≤灵枢.五变≥篇则说:“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流,髋皮充肌,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指出本病与饮食肥甘,情志失调有关。

    在病机方面则指出与肺消胃热有关。如≤素问.阴阳别论≥指出“二阳结谓之消”。≤灵枢.师转≥篇说:“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饥”。而在≤素问.气厥论≥则说:“肺消者,饮一溲二”,“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由此可见,在数千年以前,中医对本病就已有一定的认识。

    ≤内经≥之后,历代医家在≤内经≥基础上对本病研究又有发展。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立消渴专篇,认为胃热肾消是本病的主要机制。

    唐代王涛在≤古今录验≥书中记载:“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无脂似麸片甘者,皆是消渴病也”已明确指出消渴病的特点是尿甜。

    宋代以后,对本病记述更为全面,多从三消分证。宋人王怀隐等明确提出“三消”一词。将消渴分为“消渴”、“消中”、“消肾”三组症状,开三消分证的先河。从此以后,多数医家根据“三消”症状偏重不同,而分上、中、下三消。至今对糖尿病的治疗仍有指导意义。

    对糖尿病并发症的认识,古人记载也颇为详细,如≤圣济总录.消渴门≥指出:“消渴者……久不治则经络壅涩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7385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