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神经内科 > 脑血管病 > 脑栓塞(脑梗塞)
编号:13744957
一例脑梗塞后遗症患者康复的护理体会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0月1日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201210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0139-01

    我国脑卒中发病率250/10万,居世界第二位,每年出现大量患者的卒中后康复需求。中国脑卒中每年新发病150万,约3/4存活者有残疾。目前我国康复技术资源相对匮乏,缺乏积极有效的主动训练方式。进入21世纪,国外康复推出了结合生物反馈和神经功能重建的最新康复理念。笔者通过报告一例经生物刺激反馈治疗康复的脑卒中患者,希望能为致力于脑卒中康复的同行提供一种新型的治疗方法,同时也推广一下生物反馈治疗的效果,供广大同行借鉴和参考。

    生物刺激反馈治疗是将生物反馈技术与电刺激方法相结合,通过对无任何主动运动肌肉的电刺激引起微弱的肌电信号,或将患者有意识的肌肉收缩引发的肌电信号转化为放大了的反馈电流,再刺激肌肉收缩,使瘫痪肢体运动幅度加大。这种较大幅度的肌肉收缩和关节运动,向中枢神经系统提供了大量的、本体的、运动的、皮质感觉的输入冲动,传入并影响相应的大脑中枢,使大脑中枢逐渐恢复对瘫痪肌肉的控制,促使脑损伤后中枢神经系统形成新的连接和重塑神经通路,动员相关部位的神经组织承担病变组织所承担的某些功能,促使神经肌肉功能障碍的恢复,是一种理想的康复训练方法。
, http://www.100md.com
    1 临床资料

    患者武 X,男,50岁,2012年1月因脑梗塞第三次发作入院治疗,发作时患者意识清醒,眩晕、耳鸣,共济失调,四肢无力,语言障碍,入院后给予溶栓、控制血压、血糖、降血脂、改善微循环、抗凝治疗、给予血管扩张药及针灸等治疗2月后,患者语言功能恢复,遗留有左手功能障碍出院。出院后2月余患者来本院康复中心治疗,本科室新进生物刺激反馈治疗仪一台。

    2 治疗方法

    采用生物刺激反馈治疗仪,选择患者所能承受的最大的电流量刺激患者功能障碍的肢体,每天一次,每次30分钟。

    3 疗效观察

    3.1 患者治疗初起腕无背伸动作,腕下垂。

    3.2 治疗1周,患者手腕能轻微运动。
, 百拇医药
    3.3 治疗2周,患者手腕可屈伸,抓握东西,但运动还欠充分。

    3.4 治疗3周,患者手腕、手指运动充分、灵活,但力量稍弱。

    3.5 治疗4周,患者左手功能恢复正常,活动自如,与右手无异。

    4 体会

    脑卒中是现如今我国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大多数存活者遗留有这样那样的残疾,给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研究表明,肌电反馈电刺激可促进脑卒中急性期患者患肢功能的恢复。早期建立人工神经肌电反馈刺激后,患者肌力恢复启动明显提前,对于挽救受损神经元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发现,肌电反馈电刺激的疗效与患者接受治疗的次数和患者主动配合程度有关,治疗次数越多,配合越积极,疗效越明显。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指导意识清楚的患者在肌电刺激时主动运动配合和给予意识不清患者被动运动。有研究表明,在发病早期,大脑的受损部位残存的神经细胞仍有神经冲动,但该冲动不足以引起相应肌肉的运动。发病4—6周后,由于患侧肢体不运动,没有相应的神经冲动传入大脑,导致受损部位残存的大脑细胞凋亡。因此,脑卒中患者急性期病情稳定后应尽早给予生物刺激反馈治疗,减轻患者残疾的程度,最大限度的恢复功能,获得临床康复。我国现有残疾人数已超过6000万,只有10%能在康复机构得到治疗。生物刺激反馈治疗仪便于携带,疗效好,方便了患者进行康复,增加了康复机会,减少了后遗症的发生。现如今的康复医学正逐渐走向家庭、走向社区,生物刺激反馈治疗系统正是顺应了这种发展潮流,提出了“1133”模式:即一名康复医师加一套便携式治疗设备,可任意搭建评估治疗平台,实现了康复家庭化,可随时随地进行康复,提高了康复医师的工作效率,并且为广大脑卒中患者带来了福音,不失为一种好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http://www.100md.com(陈丽)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神经内科 > 脑血管病 > 脑栓塞(脑梗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