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 201210
编号:13745038
浅谈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临床合理应用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0月1日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201210
     【摘要】目的:分析喹诺酮类药物在临床应用中所发生的不良反应,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10年我院300例住院患者应用喹诺酮类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临床资料,并查阅近年来相关资料进行归纳。结果:氟喹诺酮类药物对人体多个组织器官有不良影响,其中胃肠道不良反应130例,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80例,其余91例为其它不同器官组织的不良反应。以胃肠道及中枢神经发生率最高。结论:通过对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的认识和了解的阐述,望能提高临床医生合理用药水平。

    【关键词】 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合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R96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0294-01

    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谨遵医嘱且用法、用量正常的情况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据资料分析,我国每年5000多万住院患者中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则有50万~100万人,占住院患者的10%~20%[1]。因此,临床医生应足够重视药物不良反应。
, http://www.100md.com
    喹诺酮类药物是人工化学合成药物,自第一代喹诺酮药物应用以来,人们对喹诺酮药物的化学结构不断修饰,使得该类药物迅速发展出二代、三代及四代药物

    1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

    1.1 胃肠道不良反应

    在分析住院300例患者的不良反应中胃肠道占130例,占43.3%,其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部分患者出现黄疸,转氨酶升高等肝功能损害。

    1.2中枢神经系统反应 中枢神经系统是喹诺酮类药物第二种常见的不良反应[2]。主要的症状焦虑、神经过分紧张、欣快、恶梦、精神失常及癫痫,另外,还可表现为神志不清、震颤或抑郁,特别好发于动脉粥样硬化及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如癫痫)的老年人。另外,有报道部分喹诺酮类药物还可使重症肌无力患者病情加重[3]。
, 百拇医药
    1.3 变态反应

    临床表现有皮疹、荨麻疹、红斑、血管水肿、表皮松解症,严重者可出现剥脱性皮炎, 还出现过敏性休克的报道[4]。其机制一般认为是由光毒性引起的。

    1.4 心血管系统、泌尿系统的不良反应

    心血管系统主要表现为心律失常、心慌、心悸、血压升高、心肌缺血、心肌炎,对心脏有一定的毒性;对泌尿系统表现为肾毒性,引起结晶尿、血尿、尿素氮升高,可发生肾炎、肾衰竭等。

    1.5其他不良反应

    可致呼吸系统的不良反应,表现为喉头阻塞感,呼吸困难,支气管炎,支气管痉挛等,部分患者出现哮喘发作。

    2 喹诺酮类药物的合理应用
, http://www.100md.com
    喹诺酮类药物由于抗菌作用强,不需皮试,使用方便而受到临床欢迎,但随着应用的逐年增加,相应增加了不良反应的发生,因此,合理应用喹诺酮类药物就显得十分重要。

    2.1 应遵守合理应用抗生素药物的原则:有效控制感染,争取最佳疗效;预防和减少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应选择最适当的剂量和最合理的疗程,避免耐药菌株的产生;同事注意药物对人体内正常菌群的影响;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最合适的药物,确定给药途径,防止浪费。

    2.2患者的年龄与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有一定的相关性,由于老年人随年龄增长,胃肠道、肝、肾及其它器官功能都有不同程度减退以及常患有多种基础性疾病、合并用药等因素,一定要根据老年人群的药物代谢特点,制定合理的个体用药方案,最大限度避免和减轻药物不良反应。

    2.3 18岁以下青少年使用此类药物时,一定要密切观察,防止影响骨骼的生长发育。同时医生还要严格控制;联合用药,了解部分喹诺酮类药物与其他药物合用出现理化性质改变,如氟喹诺酮类药物与茶碱缓释片合用,前者能抑制茶碱代谢,使茶碱血浓度升高;且茶碱的治疗窗较窄,易导致茶碱中毒。
, 百拇医药
    总之,加强相关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医务工作者对药物不良反应的鉴别判断能力,进而加大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的力度是重点工作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耿洪业,王少华.实用治疗药物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7-191.

    [2] Hooper DC,Quinolones:Coinical uses.M.D.B.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infectious diseases,2001,413.

    [3] 邓敏,胡芳,王云甫,等.头孢菌素类喹诺酮和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对重症肌无力影响研究.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5,4(1):4-8.

    [4] 林辉龙.药源性过敏性休克死亡98例分析.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6,26(3):365.转, http://www.100md.com(石艳 王宏霞 杨美和 卢连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