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 201210
编号:13745046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CT诊断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0月1日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201210
     【摘要】目的:探讨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0例经我院诊断并治疗的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结果:30例均呈弥漫性脑皮质对称性低密度改变并不同程度脑萎缩 25例伴腔隙性脑梗塞。结论:皮层下硬化性脑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脑血管病例,CT表现具有特征性,可明确诊断,可早期发现该病。

    【关键词】动脉硬化;皮层下脑病;CT扫描

    【中图分类号】R8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0301-02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又叫深部白质脑梗塞、进行性皮层下血管性脑病是脑血管病中常见的一种类型,主要病因为大脑半球深部白质长穿支动脉变性,管壁增厚,管腔狭窄,造成局限性梗塞及脱髓鞘病变。病人均存在脑动脉硬化常合并高血压,本文收集我院经CT诊断并治疗的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30例结合文献做一分析,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提高CT诊断准确率,以期为临床早期发现和治疗提供帮助。
, 百拇医药
    方法 本组30例中,男 18例 女 12例,年龄52-80岁,平均年龄65岁,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头昏 眼花、失语、精神障碍、痴呆,记忆力下降 手足麻木感、肢体乏力、偏瘫等。检查方法采用CT机为GE-16层螺旋扫描 一OM为基线向颅顶扫描。

    结果

    CT表现 1 弥漫性脑白质对称性低密度改变,双侧脑室额角周围白质对称性低密度影12例侧脑室额角及枕角白质对称性低密度影19例,双侧侧脑室额枕角脑白质、侧脑室体部及半卵圆中心见片状、点状低密度影沿侧脑室体部前后轴分布且与之平行22例,并且打药不增强,随诊CT这一病灶密度和形态并不改变。

    2 腔隙性脑梗塞28例,表现为单侧或双侧基底节、放射冠、半卵圆中心小片状低密度灶。

    3 不同程度脑萎缩 30例中脑白质萎缩26例,表现为双侧脑室、脑池扩大,脑皮质萎缩,脑沟增深增宽,蛛网膜下腔增宽。
, 百拇医药
    讨论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随着CT及MR的广泛应用及病理研究的深入,该病的检出率明显提高。其发病与皮质下髓质硬化有关,故称为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其病理基础为高血压,动脉硬化造成动脉管壁增厚及管腔狭窄而导致脑组织血流量不足,侧脑室周围的白质是皮层长穿支和白质深穿支的供血交界区,两者均为终末动脉,其间吻合支少,容易出现供血不足。脑白质由于长期缺血缺氧而引起弥漫性脑白质脱髓鞘和轴突丧失并脑质增生及多发软化灶,而弓状纤维及膝状体很少受累,因而CT表现为双侧脑室周围片状低密度影,常合并腔隙性脑梗塞、脑萎缩。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是好发于老年的脑血管病,随着年龄的增大,发病增加,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是病因,临床上常有高血压及动脉硬化。本病进展缓慢以呈渐进性痴呆、精神障碍和神经损害为主要症状CT表现为对称性脑白质的斑片状低密度影,以侧脑室周围特别是在侧脑室额角周围最明显,其次好发于半卵圆中心。脑白质其密度降低不如脑梗塞明显,边界不清,基底节内表区、丘脑、脑干常伴多少不等的腔隙性梗塞灶,脑室系统扩大,脑池脑沟增宽提示弥漫性脑萎缩改变。
, http://www.100md.com
    综上所述: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是常见病,是老年人在动脉硬化基础上大脑半球白质弥漫性脱髓鞘性脑病,发病年龄较大,渐进性起病,逐渐加重,几乎所有病例都有高血压史,CT表现具有特征性,可明确诊断,CT检查是一种无创伤性检查,可早期发现该病,是目前诊断本病的主要方法之一又是诊断该病的可靠检查方法。临床预防和治疗高血压、动脉硬化是降低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分辨率的有效措施。

    鉴别: 1 多发硬化病 。多发性硬化症的病灶也多位于侧脑室周围白质内,与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相似。因多发性硬化症的病理为静脉周围的脱髓鞘和轴突裸露。因此病变常累及胼胝体,这是与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鉴别要点。其次多发性硬化症发病年龄20~40岁,女性多,也有助于鉴别。

    2 多发性脑梗塞 多起病较急,单侧或多侧发病,可见斑片状低密度灶影,除常见的瘫痪、感觉与语言障碍外,还可能出现痴呆

    参考文献:

    曹丹庆 蔡祖龙主编 《全身CT诊断学》第1版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4.1.1, http://www.100md.com(张文 孙桂霞 赵昌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