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 201211
编号:13743548
浅论老年人的中医养生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1月1日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201211
     【中图分类号】R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1-0348-02

    中医养生学,是研究如何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以达到延年益寿、尽终其天年的理论和方法。《黄帝内经》云:“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只有掌握和应用正确的养生方法,并且持之以恒,才能真正做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阐述了上古之人能够保全质朴无邪的天性,采取多种养身摄生的预防措施,增强对疾病的抗御能力。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这种变化运动维持着人体生理状态的平衡协调,即人体内阴阳的对立统一。这种对立统一与平衡协调又是相对的,从总的生命过程而言,统一与平衡无时无刻不在被打破,从而构成了生、长、壮、老、已的自然规律。为了减缓这个过程的进展,控制早衰,预防疾病发生,求得健康和长寿,历代文献提出了“却老全形”的摄生之道,具体方法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 百拇医药
    1 和于阴阳,顺应四时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内经》认识到阴阳是万物变化的根本,所以强调人体必须顺应四时变化,“法于阴阳,和与术数”,适合自然规律,遵从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之机,使气血周流不息,阴阳平和,生机旺盛。并谆谆告诫人们:“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丹溪心法·不治已病治未病》曰:“故宜夜卧早起于发陈之春,早起夜卧于蕃秀之夏,以之缓形无怒而遂其志,以之食凉食寒而养其阳,圣人春夏治未病者如此。与鸡俱兴于容平之秋,必待日光于闭藏之冬,以之敛神匿志而私其意,以之食温食热而养其阴,圣人秋冬治未病者如此”。可见人的起居、饮食、劳逸以及精神活动等,均应顺应四时气候的变化,才能达到养生防病的目的。

    2 调摄情志,修身养性 情志能够影响脏腑气血的功能活动,促使疾病痊愈或导致疾病加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喜怒不节,……生乃不固”。精神乐观,情志畅达,脏气和调,就能增强抗病能力,防止疾病发生。《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反之,情志的超常变化(如过怒、过喜、过悲等),就会损伤内脏(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使气机逆乱,阴阳失调,气血不和而发病或加重病情。孙思邈《孙真人养生铭》云:“怒甚偏伤气,思多太损神”。所以,调摄情志,修身养性,保持乐观的精神、开朗的性格、豁达的胸怀和良好的心情,是防止疾病发生或加重的重要条件。
, http://www.100md.com
    3 起居有常,劳逸适度 起居有常指生活要有正常良好的规律,顺应规律起居和生活,就能保持健康少病,精力充沛,益寿延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卧起有四时早晚之分,安居要有规律,要求人们做到“春三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千金要方·养性第一》亦云:“是以善摄生者,卧起有四时之早晚,兴居有至和之常制”。反之,若“起居无节”、“以妄为常”,则会耗伤人体正气,诱发疾病。

    适当的运动,能促进气血流通,增强生命活力。正常的睡眠和休息,可以保养精、气、神,恢复体力和脑力。《养性延命录》曰:“养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卧、久视、久听……此所谓能中和。能中和者,必久寿也”。如果劳或逸太过,超过了一定限度,就会损伤脏腑精气,削弱机体抗病能力,导致疾病发生。正如华佗所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所以,人们在生活起居和劳动休息时,必须有一定的规律和适当的限度,这对保护身体,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具有重要作用。
, http://www.100md.com
    劳逸适度还应包括节房事,房劳养生是古代养生家十分强调的一个原则。《洞玄子》、《素女经》等是研究“房中术”的书籍,讲究阴阳和谐,并强调欲不可早,不可过度。孔子在《论语·季氏》中提出“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即告诫人们青少年时,身心发育成熟,不可恋色早婚,不可快情纵欲。张仲景亦提出“房室勿令竭乏”。华佗认为“色欲过度则伤肾,起居过度则伤肝”。若起居无节,酒色过度,可损伤人体正气,导致各种疾病。

    4 饮食调理,以资气血 饮食五味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五脏气血的本源。《素问·脏气法时论》云:“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食疗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周礼·天官》记载有“食医”专门讲究饮食养生。古代文献最多记载为食治,宜食忌食。如《金匮要略》中分篇列举了禽兽虫鱼禁忌和果实菜谷禁忌,指出“凡饮食滋味,以养于生,食之有妨, 反能为害”,“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苦,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同时提出了具体的饮食养生措施:“春不食肝,夏不食心,秋不食肺,冬不食肾,四季不食脾。”孙思邈在著作中列食养、食疗食物154种,指出“夏六十二日,省苦增辛,以养肺气”;“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禁寒饮”。同时亦提出了“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是故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气血,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也就是说,食物为人体的滋养作用,本身就是最重要的增进健康、益寿延年的途径。合理安排饮食,可保证机体的营养,使五脏功能旺盛,气血充实,提高适应自然界变化的应变能力,增强抵御外邪的力量。
, 百拇医药
    5 养生方药,防病祛邪 在养生方药方面,古人积累和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经验。两千多年前,人们就用焚香、佩香囊、香枕、药物沐浴及服药等方法预防多种传染病。唐代孙思邈十分重视通过药物内服来强身防病。在其著作《千金要方》里,不仅记载了根据时令服食药物的防病方法。同时还载有内服外施的辟疫防病之方。自唐以后,在内服药物方面,医家大多从健脾固肾、补养精血入手,研究药物的防病、健身、增寿抗老之方,或从固护肌表入手,研究御邪防病之法。如《石室秘录》记载,春服迎春汤,夏服养夏汤,秋服润秋汤,冬服温冬饮。四时服药防病,主要是每逢节气来临之时,预先调整机体,使之与外界季节气候变化适应,达到强身防病之目的。

    6 养生锻炼,通调气血 养生锻炼,在我国起源甚早。《老子》十章说“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很可能是论气功的最早的出处。马王堆出土医书帛画导引图,已是养生锻炼比较成熟以后的产物。在运动养生方面,著名医家和养生家华佗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不朽是也。”基于这个观点,华佗编创了“五禽戏”。此后,医家整理出了易筋经、八段锦和太极拳等,使筋骨关节得到适度活动,促进机体精气血脉流通,达到内以养生,外以却邪的效果。

    综上所述,我国历代防病养生文化内容丰富,义理精深,切实可用。它以延缓衰老,延年益寿为目的,以自身调摄为主要手段的一系列综合性保健措施,它以人与天地相参,顺应自然、形神合一为理论基础,以协调阴阳、养神、裕气、保精为基本原则。, 百拇医药(曹蕾 赵敏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