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 201211
编号:13743540
提高基层临床成分输血的认识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1月1日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201211
     输血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已广泛用于临床各科的抢救及疾病的治疗,但输血也存在一定的风险。随着现代输血事业的迅速发展,传统输血的观念和手段发生根本变革,输血医学的发展也受到医学界的关注和重视,成分输血使输血治疗更加科学化,克服了过去输血副作用大,浪费多等缺点,提高了输血水平是现代输血的一个新突破。

    【关键词】成分输血;合理用血;安全用血

    【中图分类号】R4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1-0059-02

    1输全血的弊端

    输血以安全有效为最基本的要求,传统的输血的方法,不论患者需要何种成分,都输注全血,但输全血存在以下弊端和安全隐患。

    1.1使循环负荷加重,在200ml全血中血浆所占的容量大,按有效成分治疗量折合成全血输入全血量多,对老年人和儿童患者输入大量全血会引起循环超负荷使病情加重。如引起急性肺水肿、心力衰竭。
, 百拇医药
    1.2易引起输血反应。由于全血中含有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等成分使全血含免疫原增多,会有各种抗原进入受血者体内、增加了由同种免疫所引起的输血反应机会。如发热反应,急性溶血反应。

    1.3增大血液传播疾病的危险,病毒在全血各成分中含量不同,如输注血浆易产生过敏反应或类过敏反应,包括单纯的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严重的呼吸障碍、休克等。如输注全血则增加了感染病毒的机会,如尚未进行检测的巨细胞病毒(CMV)、Epstein-Barr病毒(EBV)、新发现或未知的病毒如西尼罗河病毒(WNV)、尼帕病毒等的感染,以输血最为多见,免疫能力低下的受血者随着输血次数的增多,输血量增大,感染机会也就增高,一般认为CMV、EBV的感染与献血者的白细胞有关。

    1.4浪费血液资源,不能一血多用。全血的保存液是针对红细胞的,而全血中其他成分如血小板、凝血因子和白细胞则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其活性逐渐降低至全部丧失。如V因子,Ⅷ因子在40C保存24小时左右活性损失一半,血小板在24小时后活性全部丧失。
, 百拇医药
    1.5稳定性差。保存1周后的全血具有功能的成分仅有红细胞和血浆蛋白,其他成分如血小板等功能则全部丧失。

    2 成分输血的优点

    成分输血是通过科学方法把血液中的多种有效成分分离出来,针对患者病情需要而有选择性地输注,与输全血相比,成分输血具备以下优点。

    2.1 纯度高,疗效好。血液中的有关成分通过提纯得到高浓度、高效价的成分血使其比全血疗效更高。如用细胞分离机单采技术,从单个供血者循环血液中采集浓缩血小板含量可达5.5*1011/(400~500ml),输入机器单采血小板可在短时间满足治疗要求并避免了输入全血产生一系列副作用。另外成分血比全血中含钾、乳酸氨和枸橼酸盐都有低,更适合功能障碍的病人。

    2.2 减少输血传播疾病的危险。当病毒污染血液时,病毒是不均匀分布在各种血液成分中,有的成分如白细胞和血浆中分布较多,危险性相对其他有效成分就大。而有的成分如红细胞中病毒分布较少,因此危险性也就相对较小。当病人只需某种血液成分时,特别是只需某种病毒危险性相对较小的血液成分如红细胞时,就应该只给病人输注这种成分,如输全血则会增加病人感染病毒的危险,而这完全可以通过成分输血来避免。实际上,临床大部分输血病人都仅需输红细胞。另外,通过成分输血将全血分离制备成各种血液成分,为血液制品的病毒灭活创造了条件。对于全血,由于其由各种血细胞和血浆蛋白组成,目前不可能建立一种适合所有血液成分的病毒灭活技术处理全血,但当将全血分离制备成不同血液成分时,就有可能针对各种不同的血液成分研究建立适合该血液成分的病毒灭活方法,从而既灭活其中可能存在的病毒,又保持该血液成分的活力和功能,保证了制品的疗效和安全性。
, http://www.100md.com
    2.3 副作用少,输入相对安全。成分血制品有效成分浓度高,含免疫原少,可减少抗体形成和同种免疫反应,输用这种血可以减少多种血型抗原对受血者机体的刺激,减少输血同种免疫的机会。对一些输全血有反应而又必需某种血液成分的患者可输用成分血,这样既能纠正输血反应又能有效治疗。如对血浆过敏的患者输用洗涤红细胞,对白细胞有反应的患者可输入少白细胞制剂。

    2.4 稳定性好,便于运输和保存。如去除血浆的红细胞,加甘油保护剂在-800C可保存10年。

    2.5 一血多用,节约用血。提高了血液的利用价值,如全血可分离制备成冰冻红细胞、血浆、血小板等,分别应用效益高。如用血细胞分离机单采血小板采供者循环血量3000~5000ml可供血小板3~4.2*1011200ml甚至更多,其余血液成分回输入供者,避免了浪费。

    2.6 有效成分活性高。成分血是在采血后6小时这内制备成,此时血液中各种有效成分活性还未丧失,各种有效成分在未丧失活性前分离保存于适当条件下使存活率高,如机器单采浓缩血小板(PC2)在(22+2)0C(轻震荡)条件下用专用袋制备可保存5天。
, http://www.100md.com
    2.7 降低费用。成分血实用、经济,减轻了社会和个人经济负担。

    3 成分血较常用的种类及主要作用

    3.1 红细胞制品。浓缩红细胞(CRC),少白细胞红细胞(LPRC)、红细胞悬液(CRCs)\洗涤红细胞(WRC)、冰冻红细胞(FTRC),主要作用是增强运氧能力。

    3.2 白细胞制品。机器单采浓缩白细胞悬液(GRANs),主要作用是提高警惕机体抗感染能力。

    3.3 血小板制品。手工分离浓缩血小板(PC1)和机器采浓缩血小板(PC2),主要作用是止血。

    3.4 血浆制品。新鲜液体血浆(FLP)、新鲜冰冻血浆(FFP)、普通冰冻血浆(FP)和冷沉淀(Cryo),主要作用是补充凝血因子,扩充血容量。

    成分输血作为临床治疗手段,已经日益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但基层医院临床医生习惯用全血,对成分输血的科学性、优越性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还需要更新观念。成分输血也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医院水平的高低的重要标志。因此,成分输血是一种科学、合理、经济、安全、有效的输血方式。

    参考文献:

    [1] 王振城,赵海燕. 成分输血的临床应用. 中华医药杂志, 2005,8[5], http://www.100md.com(王书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