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消化内科 > 肠道疾病 > 肠梗阻
编号:13742365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12例临床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2月1日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201212
     【摘 要】目的:探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和预防措施。方法:对我院5年来诊治的12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例均发生在术后12天内。经保守治疗均痊愈。平均治疗时间为16天。结论:早期诊断及积极的保守治疗是处理术后早期炎性粘连性肠梗阻的重要措施,效果满意、并发症少、安全。

    【关键词】肠梗阻;炎性肠疾病;诊断;药物治疗

    【中图分类号】R6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2-0274-02

    腹部手术后的肠梗阻有多种类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是术后早期肠梗阻的一种表现形式,临床表现与术后肠梗阻有一定的相似性。炎性肠梗阻有其临床特点,处理方法也不同。处理不当可可能引起肠瘘(有报道1000余例肠瘘病例中有近1/3病人的手术是炎性肠梗阻期间进行的[1])、感染等并发症。分析诊治的12例炎性肠梗阻病例、旨在加深对此病认识,合理处置,减少并发症,提高治愈率。
, http://www.100md.com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12例中,其中男性7例、女性5例、年龄12-66岁。发病前所行手术类别,阑尾穿孔行阑尾切除腹腔引流术4例、胃溃疡胃大部切除术2例、肠粘连松解术3例、胃溃 疡穿孔修补术1例、肝破裂修补术1例、肠破裂肠部份切除术1例。本组病例均在术后10天内肠功能恢复后再次出现肠梗阻症状。12例均停止自肛门排气、排便,腹胀明显伴恶心、呕吐5例,肠鸣音减弱8例、消失4例,进行性腹胀4例,8例有轻度腹痛,但部位不固定,触不到明显的肠袢及包块,无气过水声或金属音。腹部X线平片小肠均有不同程度的气液平。CT检查提示肠壁轻度水肿、增厚、肠腔积气、无低血钾等麻痹性肠梗阻因素。

    1.2 治疗方法;

    均保守治疗行禁食水、胃肠减压,应用胃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应用生长抑素、维持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促进炎症消退,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治疗。
, 百拇医药
    2 结果

    经治疗后肠梗阻症状在6-16天解除,本组无死亡、无再手术。均治愈出院。

    3讨论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概念最早由黎介寿于1995年首次提出[2]系在腹部手术后早期,由于手术创伤或腹腔炎症等原因导致肠壁水肿和渗出而形成的一种机械性与动力同时存在的粘连性肠梗阻。其发生率为0.69-14%。常见于手术范围大、肠管暴露时间长、腹腔污染重的病例。本组病例均有上述特性。腹部手术对肠管损伤、腹腔内积血、积液等致炎物质残留,导致肠壁水肿和渗出形成粘连使肠腔通畅受阻,影响了术后肠功能的恢复,这种肠梗阻既有机械因素又有肠动力障碍因素,但少有绞窄的情况。

    结合文献分析本组病例发现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临床特点;①与年龄、性别无关,大多发生在术后1-2周,排气、排便后再次发生肠梗阻。②均存在腹膜炎或腹腔内感染灶,急诊手术、创伤重、操作范围广,腹腔内广泛粘连易形成。③未见肠型及肠蠕动波。查体时发现腹部质第坚韧、触不到明显的肠袢和包块,听不到明显的金属音或气过水声,肠鸣音减弱或消失。⑤排除腹腔感染、机械性、麻
, http://www.100md.com
    痹性肠梗阻和假性肠梗阻等[3]。⑥X线示小肠内不同程度的气液平、CT示肠壁水肿增厚。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与术后早期机械性肠梗阻的鉴别。术后近期肠梗阻90%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根据病史及其临床特点、诊断并无困难。但仍需与术后早期机械性肠梗阻相鉴别。二者的临床表现有一定的相似性即均发生在术后早期,肠蠕动恢复后再次出现肠梗阻的症状。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诊断主要根据症状和体征,主要发生在术后7-14天内,多数由于手术操作范围广、创伤重或已有炎症,特别是腹腔内有广泛粘连剥离后肠浆膜层有炎性渗出、肠袢相互粘着所致。本组12例均有以上特点。早期炎性肠梗阻是术后肠梗阻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李幼生等[4]认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发生的时间较为固定,大部份出现在术后2周内。这是由创伤后炎症变化决定的。本病的主要解剖基础是由于肠袢间的水肿致肠腔狭窄、不通畅。由于肠袢的高度水肿可能牵扯肠袢成角、待炎症水肿缓解后,肠袢形成的锐角不再存在或还存在但不影响肠袢的通畅[5]。本组12例早期炎性肠梗阻均发生在术后2周内。固我们也赞成此观点。其它类型的术后早期肠梗阻时间差异较大。因此不应将早期炎性肠梗阻与术后早期机械肠梗阻混浠不清。其它原因导致的术后早期肠梗阻有典型的机械性肠梗阻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 百拇医药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预防及治疗;①预防;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应在预防上下功夫,腹部手术后都会引起腹腔内不同程度的粘连,腹部炎性疾病手术后更为明显,具体原因不详,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是局部炎症、循环障碍、缺血再灌注、腹膜受损、大量渗出改变胶原合成和分解间的平衡而形成。虽然致今应无确切的方法防止其发生。但对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大多可以预防的,手术方式力求简单有效、操作轻柔’解剖清楚、减少缺血组织存在、彻底止血,清除腹腔内积液、积血,防止腹腔污染。积极防治腹腔脏器炎症,术后早期离床活动促进肠蠕动恢复、减少肠袢粘连机会。②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一但确诊,应积极行保守治疗。腹腔内广泛粘连肠壁明显水肿是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病理变化的特点,如

    手术可能形成新的更严重的粘连或形成肠瘘。正规保守治疗随着肠壁水肿不断减轻和腹腔内粘连逐渐吸收,肠梗阻的症状也会随之慢慢消失。禁食水,胃肠减压,经静脉行全胃肠外营养支持,以解决术后高分解代谢所致营养不良、纠正低蛋白血症促进切口愈合。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应用生长抑素。短期小剂量应用激素促进炎症消退、减轻肠壁水肿。应用抗菌素预防性抗感染治疗。温盐水洗胃及灌肠,促进肠蠕动的恢复。保守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出现机械性肠梗阻的症状即调整治疗方案。尤其是有可疑肠绞窄时应及早手术治疗。
, http://www.100md.com
    参考文献:

    [1] 尹路、黎介寿、李宁等。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处理。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33(1);32.

    [2] 黎介寿,认识术后早期肠梗阻的特征[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8、18(7);387.

    [3] 龚剑峰、朱维铭、李宁等。营养支持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治疗中的应用[J],腹部外科杂志2004,17(4);209.

    [4] 李幼生、黎介寿。再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J].实用外科杂志,2006、26(1)、38.

    [5] 李幼生、李民、李宁黎介寿。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疗效的长期随访分析。中国时用外科杂志,2010、30(4)、293., http://www.100md.com(王彦江)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消化内科 > 肠道疾病 > 肠梗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