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心血管科 > 心律失常
编号:13742006
中医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2月1日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201212
     【关键词】中医药;缓慢性心律失常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2-0050-01

    病因病机

    缓慢性心律失常,属中医学心悸、胸痹、眩晕、迟脉症范畴,是以持久的脉博缓慢为主,伴有心悸、胸闷、气短乏力、面色恍白、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甚至晕厥等为特征的一类病证。古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已较系统,如王肯堂《证治准绳·卷五·悸》中云:“自悸之由,不越两种,一者虚也,二者饮也。气虚者阳气内虚,心下空虚,正气内动而为悸也。其停饮者,由水停心下,心为火而恶水,水既内停,心自不安,故为悸也。”认为上焦阳气不足,心阳不振,鼓动无力;下焦阳气亏虚,肾阳不足,温煦无权,不能蒸化水液,停聚而为饮,饮邪上犯,心阳被抑,因而引起心悸。明确提出心肾阳虚是本病的主要病因病机。

, 百拇医药     多年来,许多医家根据本病的临床特点,提出了不同的病机学说,对指导临床辨证施治提供了依据。江苏无锡已故名医吴雅恺认为;缓慢性心律失常病位在心,病本于肾。盖因肾阳为诸阳之本,心脉循行也自然“资始于肾”;肾中真阳不足则心阳式微,不能温运血脉而呈迟结之脉。心肾阳虚是本病共同的病理基础,心阳不振可致心脉瘀阻;肾阳亏虚损及脾阳,脾失健运,易成痰饮湿滞,因虚致实,故以温阳补肾、活血通脉之法治疗本病,取得良效。何红涛通过对100例病人临床观察,发现患者多表现为面色苍白、心悸气短、胸闷乏力等,中医辨症为阳气虚弱、心血瘀阻,多属本虚标实之证。陈一清指出,虚损涉及气、血、阴、阳,其中以心气虚最为常见。且心气虚发展有四种趋势:一是伤及心阳导致心阳虚衰,进一步发展为心肾阳虚;二是心气不能化气生血,导致心的气阴两虚;三是阳损日久及阴,后期出现阴阳两虚;四是导致瘀血、痰浊、气滞、水停等实邪丛生,进而又因实致虚、形成恶性循环。其中,痰湿阻络是本病又一重要病机。杨达等已从血液动力学检测中得到证据,并指出本病经用活血化瘀中药治疗后使血液黏稠度得到了改善,从而使心率明显提高。
, 百拇医药
    治疗

    中药复方治疗:①辨证分型论治:对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治疗,大多医家以其病因或病理机制为立法依据,本着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的原则组方。心肾阳虚者以温阳益气、活血通络为法,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合四君子汤加减;气虚血瘀者以益气活血、温经活络为法,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合四君子、血府逐瘀汤加减;气阴两虚者以益气滋阴、养血和营为法,方用生脉散合人参养营汤加减。②经方加减治疗:以一首经典方剂为基础,结合辨证或辨病加减化裁是临床组方的重要形式之一,临床中应用广泛,效果显著。治疗本病以麻黄附子细辛汤、生脉散、参附汤、补阳还五汤、炙甘草汤等使用较多。其中最常用的首推麻黄附子细辛汤,此方集中体现了温阳益气的治疗大法。③自拟方治疗。张捷以升率汤治疗该病30例,药用制附子、五味子、人参、当归、麦冬、玉竹、黄芪、丹参、细辛、炙甘草,显效14例,有效11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3.33%。胡水勋等以通阳复脉汤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42例,药用红参、熟附子、黄芪、桂枝、三七、毛冬青,治愈13例、显效18例、有效7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0.74%。高嵩山等以心率升汤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43例,药用红参粉、炙附子、桂枝、葛根、茯苓、五味子、细辛、三七粉、赤芍、当归、川芎、仙茅,显效22例、有效15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6%。杨艳华等以益气通心汤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60例,药用黄芪、党参、白术、当归、桂枝、丹参、磁石、赤药、炙甘草,显效15例、有效35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88.3%。
, 百拇医药
    结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广大中医学者对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病因病机及治疗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整理挖掘并筛选出了不少方药、成药、具有良好的抗心律失常作用,显示出了中医药治疗本病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巨大的优势及潜力。中医治疗本病注重整体调节,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多采用扶正固本,标本兼治的方法进行论治,在提高心率的同时,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从而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经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治疗本病的温阳补肾、益气活血化瘀等药物,大多具有增强心肌收缩力、加快心率、提高窦房结自律性、增加冠脉血流量、降低血黏稠度、改善微循环等作用。与西药相比,抗心律失常中药价格低廉、天然、无或低毒不良反应,便于长期服用,且停药后疗效持久,很少发生致心律失常作用,极大丰富了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方法和价值,展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应开拓思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从祖国医学的整体观念出发,完整系统地阐述此类疾病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标准;制定既有西医学客观指标,又有中医学客观指标的中医证侯诊断标准和临床疗效判定标准。按照随机、对照、双盲法的基本原则设计研究,提高结论的可靠性;注意对有效方药进行较大规模的多中心试验,并长时期随访,并注意观察中药应用后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及严重心脏事件的发生。以便筛选出高效、低毒、重复性高、针对性强的中药。中医药治疗虽以辨证论治为主,但应注意改进剂型,并将中药有效成分制成针剂、片剂、滴丸、控释片、口服液、气雾剂等广泛应用于临床,以便于患者服用和救治心律失常的急症、重症。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 吴雅恺.补心通脉汤治疗心悸、心动过缓.古今名医临证金鉴,2000,11.

    [2] 何红涛,董燕平.复脉汤治疗缓慢心律失常临床观察.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4,4(17):2112-2113.

    [3] 陈一清.缓慢性心律失常证治若干问题探讨.新中医,1998,30(4):3-5.

    [4] 杨达,刘艾.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1999,6(2):67-68.

    [5] 杨清峰.中西医结合老年病专家——王景存.山东中医杂志,2003,22(12):752.

    [6] 王居新.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中医辨证论治.四川中医,2002,20(8):36-37.
, 百拇医药
    [7] 谢雁鸣,等.温阳通脉法治疗老年缓慢性失常临床研究.中医杂志,1996,37(9).

    [8] 许宏珂,崔新成.温心增率汤治疗老年缓慢性心律失常40例疗效分析.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21(5):384-385.

    [9] 朱丽艳,倪国瑞.自拟温阳升律汤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60例.中国中医药临床杂志,2003,17(1):34.

    [10] 宁强.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60例.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5,19(2):156.

    [11] 王诗伟.芪加生脉饮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36例临床观察.湖南中医药导报,2003,9(1):27.

    [12] 郑国钦.参附汤为主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62例.中医药学报,2002,30(2):8-9.

    [13] 刘维琴.炙甘草汤和补阳还五汤治疗慢性心律失常临床观察.四川中医,2006,24(1):66.

    [14] 张捷.升率汤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30例.陕西中医,2005,26(7):623.

    作者简介:

    刘雪琴(1977-)女 本科 中药师 从事中药配剂工作, 百拇医药(刘雪琴 罗小丽)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心血管科 > 心律失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