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 20143
编号:13697096
重大灾难事件的心理应急与危机干预(1)
http://www.100md.com 2014年3月1日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20143
     【摘 要】美国红十字会的灾难心理卫生服务项目干预标准中提出了灾后心理干预的三种常用方法:减压、危机干预和分享报告。危机干预:这是一种为减轻灾难对受害者或救援工作者极度痛苦的情绪而采用的一种一对一的干预方法。这种方法也非探索性的治疗方法,关注“此时此地”,关注问题解决及建设性的应付方式,而不涉及深层次的心理问题[1]。

    【关键词】重大灾难事件;心理应急;危机干预

    【中图分类号】R37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01144-02

    重大灾难事件是指突然而猛烈的灾难性事件,既包括像2004年东南亚海啸那样的自然灾害,也包括像“9.11”恐怖袭击那样的人为灾祸,也包括2010年我市苍梧沙头镇“6.15”洪涝泥石流灾难。重大灾难事件不但会造成巨大的损失,而且也会让人们承受极度的压力。人们在灾祸中可能会丧失亲人和财产。与此同时,人们对于灾难所做出的反应对生理和心理健康会产生破坏性的作用,而这一点并不那么显而易见。

    对于灾难幸存者的有关调查让心理学家了解这些经历过重大创伤和损伤的人是如何应对这些痛苦。据国外研究在1989年初秋的旧金山大地震让我们有机会了解人们在面对灾难时会做何反应。在地震发生一周后,一个由心理学家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电话对当地的800多位居民进行了跟踪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地震幸存者的生活在震后的一个月中依然围绕着地震转。一个月以后,他们渐渐把自已从地震中拔出来。但与此同时,与压力有关的其他症状却有增无减,这些症状包括睡眠障碍和人际关系问题。幸存者经常做有关地震的噩梦。接下来的两个月,症状渐渐减弱。但是,一年后,依然有20%的旧金山居民因为地震而感到压力[2]。

    国内,陈美英等研究认为突如其来的灾难事件发生时,个体会表现出情绪、认知、行为活动等一系列改变,这些改变可能会导致人们出现各种轻重不一的躯体症状,也可加重或诱发原有疾病,严重时产生意志失控、情感紊乱等心理危机[3]。赵国秋等研究认为抑郁症是灾难事故后的第二位常见精神障碍,抑郁症也是灾难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的主要共病之一。灾后抑郁症研究仅次于PTSD,36%的灾难相关心理学研究均对抑郁症做了报道。如同灾后PTSD 的患病率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文献报道灾后抑郁症的患病率从5.4%到52%不等。然而,可以确定的是灾难性事件作为一个重大的生活事件,增加相关人群羁患抑郁症的风险[4]。

    据WHO提供的数据,世界范围内有3、4亿抑郁症患者。每年有1千万一2千万人有自杀企图,其中大约70%患有抑郁症[5]。

    1 重大灾难事件中实施心理危机干预者的准备

    1.1 心理危机干预队的紧急培训

    根据卫生部推荐的标准手册《心理自救互救宣传手册四—心理危机干预》所要求的,心理危机干预队一旦组成,一定要进行紧急培训,让干预队员明了在干预的过程中可能会面临什么,遇到什么问题,奔赴的灾区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状况,给所有干预队员在心理上一个基本的支持和一些基本常识上的准备。复习本次灾难可能引起的主要躯体损伤的基本医疗救护知识和技术,例如骨折伤员的制动搬运、创伤止血等。

    1.2 心理危机干预队出发前的准备

    与政府救援组织取得联系,联络、了解灾区的基本情况。如了解需要干预的地区、医院以及住院受伤人员、死难者及其家属分布和安置情况;了解道路、天气、通讯和物质供应情况;了解目前政府救援计划和实施情况;制定具体的干预流程和路线。

    1.3心理危机干预方案的制定

    要针对当时的具体问题,并适合当事者的功能水平和心理需要来制定干预计划,同时要考虑到有关文化背景、社会生活习惯以及家庭环境等因素,要充分考虑到受害者的自控能力和自主性,从而制定符合个体实际情况的干预方案。危机干预计划应是限时、具体、实用和灵活可变[6]。

    第一,要以整体救援活动整合在一起,以社会稳定为前题工作。不给整体救援工作增加负担,减少次级伤害。第二,制定干预评估表格、干预工作日志表格(每次干预结束要及时填写工作日志)、宣传手册。第三,综合应用干预技术:如情感宣泄、哀伤辅导、稳定化技术、空椅子技术、李中莹的减压法[7]、放松训练、还原现场、鼓励、绘画治疗、信息反馈、集体晤谈、意象对话技术(IDS)[8][9]等技术。第四,保护被干预者的隐私,不随便透露个人信息。第五,明确心理危机干预是医疗救援中的一部分,并不是万能。

    2 重大灾难事件中对受灾者的危机干预

    研究证明[10]在发生例如地震、海啸等灾难性事件时,心理干预可起到缓解痛苦、调节情绪、塑造社会认知、调整社会关系、整合人际系统、鼓舞士气、引导正确态度、矫正社会行为等作用。灾难事件发生后开展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内容之一,便是尽可能降低灾难事件对个体心理的远期影响,降低灾后特定精神障碍的发生率。识别灾难中的个体是否自然康复,成为是否及时提供心理危机干预服务以及采取何种类型心理危机干预技术的关键,个体能否及时采取正确的应对策略,是其创伤后应激症状是否得以自然康复的重要因素。

    根据科恩(cohen)和阿荷恩(Ahearn)提出的人们经历重大灾难后将会做出的心理应激反应可分为5个阶段[2],而我们可以根据人们不同的阶段的心理应激反应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效果将是事半功倍。

    2.1 重大灾难事件人们心理应激反应的第一阶段

    幸存者在刚刚经历灾难之后会精神麻木,会感到震惊和不知所措,而且可能要花上好几天才能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样事情。

    在这一阶段最首要的是做稳定的工作,如躯体化的稳定、社会关系的稳定、情绪的稳定。主要的干预策略是陪伴及取得幸存者的信任,在陪伴的过程中让他们感到不孤独,因为在创伤当中的人会有强烈的孤独感,所以陪伴最为重要。在陪伴的过程中倾听,听他们说,听他们讲,听他们表达(这是情感宣泄的技巧之一);在倾听过程中观察,观察那些沉默不语的人,因为这些人可能更绝望;在倾听过程中快速评估,使用《心理健康自评问卷》(SRQ),共有20个条目,要求个体针对他们是否经历了列出了反应直接回答“是”或“否”,根据评估得分确定要干预的对象。在倾听过程中发现有负性情绪特别多的人要注意隔离[11];以防负性情绪象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 http://www.100md.com(李翠霞 黄桂珍 陈雪珠 方瑞芬 钟应新)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