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保健营养》 > 201912
编号:13848688
滤除白细胞输血技术的临床应用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9年12月1日 《中国保健营养》 201912
     【摘 要】目的:研究滤除白细胞输血技术的临床运用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需要选取输血患者,病例数70例,纳入时间段为2019年4月~2020年1月。为了提升研究效果,采用分组式结果分析,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n=35例)与对照组(n=35例),组别不同运用的血液输注方式不同,对照组患者运用常规输血技术, 观察组患者采用滤除白细胞输血技术,研究期间需要护理人员做好记录工作,重点记录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计数以及白细胞计数等。结果:运用滤除白细胞输血技术的观察组输血患者,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计数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为了促进输血效果的提升,本次研究对患者运用滤除白细胞输血技术,结果显示患者纤维蛋白原明显降低,凝血指标有效改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降低,可在临床推广运用。

    【关键词】滤除白细胞输血技术;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96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9)12-0108-01

    引言: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医疗技术水平得到有效进步,输血治疗疾病类型不断增多。不过输血中、输血后易发生不良反应,包括发热、非溶血性不良反应等,会严重降低输血效果,甚至会对患者生命造成威胁。其中非溶血性不良反应发生原因与白细胞有较大关系,主要是血液中的白细胞抗原不合,导致患者出现抗原抗体反应。本次研究需要选取部分输血患者,运用不同输血技术并进行对比,以此来探究最佳输血技术,具体研究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需要纳入70例输血患者,研究开始时间为2019年4月,结束时间为2020年1月。对照组(n=35例)患者运用常规输血技术, 患者年龄≥18岁,≤76岁,平均年龄(48.23±1.45)岁,患者男女占比20例、15例,按照患者输血原因划分包括14例外科手术、6例产科出血、8例外伤出血以及7例血液疾病;观察组(n=35例)患者采用滤除白细胞输血技术, 患者年龄≥19岁,≤79岁,平均年龄(49.33±1.65)岁,患者男女占比21例、14例,按照患者输血原因划分包括13例外科手术、7例产科出血、9例外伤出血以及6例血液疾病,两组患者基础资料差异度低(P>0.05)。纳入标准:患者自愿参与研究,并签订知情同意书;可以全程参与研究者;经临床诊断需要输血者。排除标准:具有血液类疾病患者; 具有严重肝、肾类疾病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输血患者运用常规输血技术,对患者进行输注的血液均处于采集6天内,并且需要实施离心处理,分离出红细胞保存于零下2-8℃的环境中,每袋血液净含量为400±40ml,使用方式为静脉滴注[1]。

    观察组输血患者采用滤除白细胞输血技术,输血量、保存方式与对照组相同,需要在此基础上对所输血液运用滤除白细胞输血技术处理,即运用白细胞过滤器除去红细胞中的白细胞,最后对血液进行静脉滴注[2]。

    1.3 观察指标 观察组与对照组输血患者观察指标为不良反应发生率、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计数以及白细胞计数。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是研究过程中重要的環节,为提升研究数据准确性,需要将本研究中的相关数据分为计量和计数数据,并纳入计算机软件SPSS 22.0中,以此完成相关内容的分析。其中计量资料的表达和检验分别使用均数±标准差表达、t检验。而计数治疗的表达和检验使用X2检验,观察指标中不良反应发生率用(%)表示,纤维蛋白原用(g/L)表示,血小板、白细胞用(109/L)表示,数据比较存在差异说明有统计学意义,用(P<0.05)表达。

    2 结果

    如表一所示,观察组输血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

    如表二所示,观察组输血患者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计数以及白细胞计数相较于对照组低,组间差异显著(P<0.05)。

    3 讨论

    白细胞为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有效保护人机体健康,比如抵抗外来细菌侵袭、清除异物等,所以又被称为人体的免疫机能[3]。不过,输血患者在医院内所输注的血液会受采集、运输、储存等因素影响,对血液中白细胞含量造成不良影响,患者输血后易出现发热、蛋白尿等非溶血性不良反应,对输血效果造成不良影响,严重会对输血者生命造成威胁[4]。非溶血性不良反应主要是患者输血后体温上升一度,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寒战等症状[5]。因此,为了降低患者非溶血性不良反应发生率,需要减少血液中白细胞数量,从而促进输血效果的提升。输血患者在临床治疗中多运用常规输血方式,未对白细胞进行滤除,不利于输血效果的提升[6]。

    本次研究对输血患者运用滤除白细胞技术输血,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运用滤除白细胞输血技术纤维蛋白原为2.42±0.54g/L、血小板计数为32.68±10.33*109/L、白细胞计数为0.13±0.03*109/L;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输血技术纤维蛋白原为2.83±0.61g/L、血小板计数为171.36±32.47*109/L、白细胞计数为7.36±1.21*109/L,两组研究数据差异度高(P<0.05)。由此可以说明对输血患者运用滤除白细胞技术可以促进输血效果的提升,主要因为将血液中白细胞滤除后,血液中血小板、血红蛋白含量会降低,从而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7]。此外,滤除白细胞的同时还可有效祛除淋巴细胞,从而降低淋巴白血病并发症发生率,患者输血治疗效果提升,该种输血技术可在临床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 阿布都米吉提·于苏云,阿不都外力·阿巴拜克力. 滤除白细胞输血技术的临床应用分析[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31):5988-5989.

    [2] 霍艳峰,孙云鹏,李连友. 滤除白细胞输血技术的临床应用分析[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05):868.

    [3] 黄飞,苏正昌. 去白细胞输血技术在减少急性白血病患者医院感染的价值分析[J]. 泰山医学院学报,2017,38(06):671-672.

    [4] 游江成,柯惠平,赵志伟. 回收式自身输血在中等量出血手术中的应用价值[J]. 中国医药科学,2018,8(21):216-218.

    [5] 周金涛,白洁茹,刘志国. 某三甲肝病医院输血不良反应的回顾性分析[A]. 中国医学装备协会中国医学装备大会暨2020医学装备展览会论文汇编[C].中国医学装备协会,2020:4.

    [6] 张瑞君,段秉政,鞠春梅,隋素琴,白燕,曹欢. 储血袋的两种放置方式对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生化指标的影响[J].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6,24(02):607-610.

    [7] 罗晓娟,李飞. 汇集浓缩血小板并滤除白细胞后的质量指标探讨[J]. 中国数学杂志,2015,28(12):1511-1513.

    作者简介:谭瑜(1970.9—),男,汉族,籍贯:山东省济南市,单位:天桥区大桥镇卫生院,职位:科主任,职称: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中医。, http://www.100md.com(孙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