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上海预防医学》 > 2007年第4期
编号:11454796
上海市2000—2005年疟疾流行特征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07年4月1日 《上海预防医学》 2007年第4期
上海市2000—2005年疟疾流行特征分析
上海市2000—2005年疟疾流行特征分析
上海市2000—2005年疟疾流行特征分析

     上海市位于长江下游,属长江口区冲击平原,位于长江三角的东缘,历史上属于以中华按蚊为主要传播媒介的非恒定性疟区,1955年和1962年曾有2次爆发流行,第2次发病率高达3231.2/10万[1]。此后经采取以根治传染源为主的综合措施,20世纪70年代开始本市未再出现恶性疟流行,间日疟年发病率也逐年下降,至1987年本市达到部颁的基本消灭疟疾标准。监测至2005年,上海市本地居民疟疾发病率已连续19年控制在1/10万以下。由于受流动人口日益增多的影响,难免有流行区疟疾病人或带虫者进入本市,加上本市仍有传播媒介存在,在人群免疫力普遍低下的条件下,就有造成疟疾再流行的潜在危险。因此,为了巩固已取得的防治成果,探索本地区现阶段疟疾流行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掌握疟疾流行规律和趋势,评价防治效果和制订疟疾防治对策,现将上海市2000—2005年疟疾监测结果及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整理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 百拇医药
    资料来源于上海市各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报的疟疾病人传报卡、个案调查表、各项部颁的疟疾监测报表、部分年份的网络直报资料、流动人口疟疾调查检疫汇总报表。本市人口数来源于市统计局,外来人口数以各区县公安局登记人数为准。

    1.2方法

    疟疾诊断标准以《疟疾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5989-1995)为依据。每年流行季节对疟疾病灶点周围人群以血检疟原虫阳性为带虫者诊断依据,以明确人群带虫率。2005年在流行季节末对常住居民和流动人员进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测定疟疾抗体,抗体滴度≥1∶10者为阳性。对每个疟疾病例均进行个案调查,并按卫生部疟疾防治手册的疟疾流行病分类规定进行分类[2]。

    2结果

    2.1发病情况

    6年中全市疟疾发病583例(包括非本市感染和国外输入病例),其中经血检确诊的占96.74%(564/583),19例(3.26%)系根据临床确诊。死亡恶性疟2例。在血检确诊的564例疟疾病人中,恶性疟占5.85%(33/564),均为国外输入病例,间日疟477例,占84.57%,未分类54例,占9.57%。
, 百拇医药
    2.1.1发病率6年中本地居民共发病110例,总发病率为0.14/10万;外来人口473例,总发病率为2.77/10万,外来居民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本地居民。本市居民本地感染和外出感染的发病率分别为0.07/10万(53/7 938.6万)和0.07/10万(57/7 938.6万);外地居民本地感染和外地感染的发病率分别为0.13/10万(23/1 704.9万)和2.64/10万(450/1 704.9万)后者明显高于前者(表1)。

    2.1.2人群带虫率6年中共血检疟疾病灶点周围常住居民7 905人,发现疟原虫阳性3人,带虫率为0.38‰;血检外来流动人口44 206人,发现疟原虫阳性3人,带虫率为0.07‰。

    2.1.3 IFAT抗体水平采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共调查外来流动人员2 732人,IFA阳性104人,阳性率为3.81%。在调查点同时检测上海市本地居民589人,阳性8人,阳性率为1.36%。
, 百拇医药
    2.1.4感染源分析检出的583例疟疾病例中,本市居民在本地感染者53例(其中输血感染3例),占病例总数9.09%,外省籍居民在本市感染者23例,占病例总数3.95%;非本市感染和国外输入病例507例,占病例总数86.79%。其中本市居民外出(外省市或国外)感染者57例,占9.77%,外省流动人口在外省感染来到本市发病者450例,占77.19%。

    2.2流行病学特征

    2.2.1地区分布6年间市郊10区(县)都曾发生当地感染病例,市区仅发现非本市感染和国外输入病例而无本地感染病例。57例本市居民外出感染者,市区和郊县分别占54.39%和45.61%;450例外来病例分布在市区和郊县的分别为30.89%和69.11%。其中62.09%(362/583)外来病例相对集中在流动人口较为群集的城郊结合部,如浦东新区21.78%(98/450)、闵行区20%(90/450)、徐汇区6.67%(30/450) 、普陀区6.22%(28/450)、宝山区5.33%(24/450)、嘉定区4.67%(21/450),(表2)。
, 百拇医药
    2.2.2年龄、性别分布在583例病人中性别比为2.15∶1,本市居民检出的110例中,性别比为3.23∶1。18~60岁占85.45%, 1~17岁占6.36%, 61岁以上年龄组占8.18%。外来流动人口473个病例中,性别比为1.97∶1;1~17岁年龄组占29.37%,18~60岁为68.71%,61岁及以上为1.29%。

    2.2.3季节分布当 地感染的110例中,发病分布在5~12月,其中8~11月份发病者占71.36%;而非本市感染和国外输入的506例中每月均有病例发生,但其中79.25%仍集中于6~10月发病;发病高峰在7月,较当地感染者发病高峰前移1个月。当地感染病例和非本市感染、国外输入病例在11月至次年5月的传播休止期间发病者分别为2.40%和17.50%(图1)。

    2.2.4职业分布在583例职业中以民工和学生为主,分别占到30.87%、13.89%;农民、工人、儿童为次,分别占到10.98%、6.52%、6.00%。这些职业总人数424例,其中81.84%(347/424)为非本市感染和国外输入病例。
, 百拇医药
    2.3恶性疟分布

    6年共发现国外输入恶性疟33例,占输入病人总数6.52%。全部从非洲地区输入,其中市区居民12例,郊区居民7例,外省来沪者14例。 

    2.4疫点类型

    全市6年中共出现583个病灶点,均属新病灶点。其中活动性病灶点110个,占总病灶数的18.87%,非活动性病灶点473个,占81.13%。

    3讨论

    2000—2005年上海市19个区县的监测结果显示,本地居民当地感染的平均发病率为0.06/10万,本地居民未查见带虫者,纵向监测点儿童IFAT抗体阳性率为1.36%,表明本市疟疾发病已处于很低水平。但仍出现当地感染病例76例,分布在市郊10个区、县内的57个乡镇,占总乡镇数30.65%(以2005年乡镇数为标准),表明本市疟疾传播尚未完全终止。从发病季节分析,72.38%非本市感染和国外输入病例发病7月达到高峰,此时与本地中华按蚊季节消长的高峰相一致,受非本市感染和国外输入病例和本市中华按蚊密度高峰季节的影响,本市当地感染病例主要集中在8~11月发病,8月达高峰,较非本市感染和国外输入病例高峰推迟1月,表明本市当地感染受非本市感染和国外输入疫情影响关系密切。同时表明本市郊区虽有低水平的传播,但仅为少数非本市感染和国外输入继发感染,未引起局部流行。
, 百拇医药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市流动人口是全国最多地区之一,每年达数百万,其中不少来自疟疾流行区,导致非本市感染和国外输入疟疾病例占发病总数的77.18%,此外本市人口外出感染人数占发病总数的9.78%。延续了1987年以来以非本市感染和国外输入病人为主的发病特点[3]。非本市感染和国外输入病例主要来自外省的农村地区,来沪主要从事务工、务农工作占48.37%,学生、儿童占19.89%。这些病例主要集中在7、8月份发病与这些对象在特定的时间如家乡农忙结束、学生放假来沪有密切关系。监测结果表明,6年来出现的583个新病灶点中,81.13%%为非活动性病灶点,活动性病灶点未出现二代病人,且病灶点呈高度分散。非本市感染和国外输入病例发病虽有季节高峰但常年发病比较离散,4~6月有一个非本市感染和国外输入复发小高峰,显示非本市感染和国外输入病例在大部分地区引起传播的强度不大。1987年上海市基本消灭疟疾后,疟疾发病率维持在很低水平的主要原因与近年来人们居住环境的迅速改善、生活水平提高,防蚊意识加强,人蚊接触减少和对外来人口的管理监测加强有关[4],保持本地区疟疾基本繁殖率多年来均在临界值1.0以下。
, 百拇医药
    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外来人口在本地感染有上升趋势。 2005年外来人口本地感染病例上升到84.62%,这些病例大多数与外来人口混合居住,无外出史,很可能系由非本市感染和国外输入病例(带虫者)传播蚊媒所引起。本地感染病例中18~60岁组占总病例数的81.58%,这些病例活动范围大,流动性强,如未及时发现根治,有可能成为疟疾的传播扩散源。为此,本市今后的监测工作应根据疟疾发病特点,采取科学防治,分类指导的原则,重视以下几种情况:市区一般认为为无疟区,但有54.39%(30/56)外出感染和30.89%(139/450)外来病例分布在市区。因此,应该加强对从疟疾高发区(重视非洲)的回归人群及外来人口进行严密疟疾监测。加强医务人员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本病的警惕和诊疗技术;同时加强因事外出市民的防蚊宣教。相对而言远郊工业、服务业比较薄弱,受外来人口导入影响较小,病例常呈散在分布,但当地居住条件和防蚊设备较差,增加疟疾感染的机会。除加强外来流动人口的疟疾管理监测外,在疟疾流行季节应进行灭蚊防疟教育,改善居住环境;而对外来流动民工相对集中的城郊结合区以及新的开发小区,应加强民工及其家属的疟疾检疫,及时发现病例或带虫者,及时根治;同时对发病率高的不稳定地区开展蚊情监测工作。
, http://www.100md.com
    4参考文献

    [1]陆泳.上海市1952~1981 30年疟疾流行病学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83,4:29-31. 

    [2]卫生部地方病局. 疟疾防治手册[M]. 第2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24-158.

    [3]马杏宝,江西均,黄德生,等.上海市疟疾基本消灭后的流行特征分析[J]. 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2002,2:4-7.

    [4]陈耀祥,施全龙,陈义生,等. 上海市基本消灭疟疾后疟疾流行潜势初步研究[J]. 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1995,8(Suppl):49-50., 百拇医药(江西均 蔡 黎 马杏宝 张小萍 王龙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