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上海预防医学》 > 2012年第9期 > 正文
编号:12301004
湖州市吴兴区2004—2011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2年9月1日 钱晓萍 凌健 俞素芬
第1页

    参见附件。

     流行性腮腺炎(流腮)是法定丙类传染病,现对湖州市吴兴区2004—2011年流腮疫情资料进行分析,为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流腮发病资料来源于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的流腮个案信息;人口资料来源于吴兴区统计局。

    1.2 方法

    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

    1.3 统计分析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和Excel软件进行数据输入、质量控制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疫情概况

    吴兴区2004—2011年共报告流腮病例2 336例,年均发病率为44.26/10万,其中2006年报告发病率最低,为20.52/10万,2010年报告发病率最高,为81.10/10万

    ③ 职业分布:流腮病例职业分布居前3位的是学生、幼托儿童和散居儿童,分别占病例总数的52.83%、27.27%和14.60%。

    2.2.4 爆发疫情 2004—2011年共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45起,其中流腮疫情5起,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总数的11.12%,占传染病事件报告数的17.25%。总计发病107例,无死亡病例。5起事件全部发生在学校,其中乡小学4起,民工子弟学校1起。5起事件从报告到结案的时间平均为58 d(最短28 d,最长81 d)。

    3 讨论

    流腮属法定报告丙类传染病,是一种传染性较强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常在幼儿入托、新生入学、新兵入伍时发生爆发流行。吴兴区2004—2011年流腮疫情呈现以下特点:① 平均发病率与浙江省的发病率水平\[1\]相一致,远高于全国平均发病水平\[2\]。而且各年发病率波动较大,从2004年开始发病率逐步下降,2007年开始病例逐渐增多,在2008年呈现一次小规模的流行,以后病例又逐步减少,至2010年病例又呈现一次小规模流行。这与有关报道的约2~5年出现一个流行高峰的规律较为一致\[3\]。② 病例发生相对集中在4—7月,说明春季和夏初为高发季节,也是需要重点防控的季节,与武汉市流行情况相一致\[4\]。③ 发病主要集中在15岁以下人群,占总病例数的92.25%。爆发疫情全部发生在学校, 可能与学校人群相对集中,利于呼吸道传染病传播,儿童及青少年个人卫生意识较差及随着年龄增长来自母体的抗体水平下降有关\[3\],这些都与全国和其他省市文献报道相一致\[5-6\]。提示流腮的监测、防控重点应放在该年龄组人群。

    学校是流腮爆发流行的主要场所,疫情爆发严重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但各中小学校对流腮控制的重视程度普遍不高。在吴兴区流腮疫情处理过程中,由于部分学校落实隔离、消毒、晨检措施不严,导致疫情迁延不绝,最长持续2个月余。提示在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中,疾控部门在加强预防控制措施指导的同时,还应联合卫生监督、教育行政部门积极督查防控措施的落实情况,以确保学校流腮疫情得到及时有效控制。

    流腮是疫苗可预防传染病,目前国内使用的疫苗有腮腺炎疫苗和含腮腺炎疫苗组分的联合疫苗。我区自2007年起贯彻落实扩大免疫规划策略,将麻腮风疫苗(MMR)纳入扩大国家免疫规划范围,对18~24月龄儿童实施免费接种。但近年来流腮的发病水平仍然较高,可能与我区外来流动人口较多,有很多外来病例有关。同时,对于高发年龄段儿童,疫苗接种仍采取自愿自费的原则,接种率低,未能形成有效免疫屏障也是造成流腮发病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因此,加强该病的防控应积极推广MMR的接种,并做好流腮爆发疫情的规范调查处置。

    4 参考文献

    [1]符剑,陈恩富,李倩,等.2005—2009年浙江省流行性腮腺炎监测和暴发疫情分析\[J\].疾病监测,2011,26(4):284-286.

    [2]李立明. 流行病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32-147.

    [3]张延龄,张晖.疫苗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239-1258.

    [4]李秋玲,刘普林,杜虹,等.武汉市2006—2009年流行性腮腺炎疫情分析\[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1,22(1):76-77.

    [5]李国伟,陈巧格,李锋,等.2005—2009年郑州市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分析\[J\].疾病监测,2011,26(1):27-29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590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