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上海预防医学》 > 2012年第9期 > 正文
编号:12301014
温州市院前急救死亡病例流行病学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2年9月1日 金晓胜 张盖 陈春晓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

    [目的]分析温州市院前急救死亡病例的特点和规律,为提高院前急救水平,降低院前急救死亡率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对温州市区2009 年1月20日—2011年12月20日拨打“120”电话呼救的院前急救死亡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院前急救病例死亡率为158%,男女比例为273∶[KG-2]1,死亡率最高的年龄组为30~39岁组。导致院前死亡的前3位死因依次为猝死、创伤、心脑血管疾病。每天上午6~8时为院前死亡高发时段,夏、冬两季院前死亡病例明显多于春、秋两季。

    [结论]医务人员可根据院前死亡病例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培训,合理配置急救资源,并对高危人群进行宣教,以降低院前死亡发生率。

    关键词: 院前急救;死亡;流行病学

    院前急救是医疗急救体系(EMSS)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全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院前急救工作的好坏,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或地区急救医疗、文明程度、经济发展的水平。温州市辖鹿城、龙湾、瓯海3个区,总面积约1 187 km2,常住人口约139万,外来务工人口40多万,其院前急救具有一定的区域特点。我们通过对温州市2009年1 月20 日—2011年12 月20 日院前急救死亡病例的分析,探讨其流行病学特点,以降低院前急救患者的死亡率,为进一步提高院前急救水平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温州市急救中心2009年1月20日—2011年12月20日出诊至现场的院前死亡患者实施CPR(心肺复苏术)记录完整的病历资料,排除信息不全者56例后,共有720例进入本次调查。

    12方法

    对院前死亡病例的年龄、性别、呼救时间、院前反应时间、死亡原因、季节变化及昼夜规律等进行分析。

    13统计分析

    将每份院前死亡病历经过核对、整理、汇总后,结合Excel 软件完成统计分析。

    2结果

    :包括不明原因、过度劳累、剧烈运动等导致的死亡

    

    3讨论

    本组资料显示,院前死亡死因谱中占首位的是猝死,占院前死亡总数的5541%,院前死亡死因谱中占二、三位的依次为创伤(交通伤、高坠伤、刀伤)、心脑血管系统疾病,三类死因患者共633 例,占院前死亡总数的8792%,是院前死亡的主要原因。院前死亡病死率为158%,低于上海的203%\[1\],院前死亡病例中,男女比例为273∶[KG-2]1,高于广州的14∶[KG-2]1\[2\]。在院前死亡的疾病类型中,猝死类的死亡位居第一,表明院前死亡患者的病因病情复杂,随车医师难以在短时间内明确诊断,这是今后工作中急需加强的方面。创伤导致的死亡占2139%,位居第二,其高发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工业、交通及建筑事业高速发展,随之而来的工业意外事故、交通事故、自然灾害的发生也随之大幅度增加\[3\]。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占死亡数的1111%,位居第三,提示加强心脑血管病的防治,提高中老年患者的常见急危重症早期识别与院前急救水平对降低死亡有重要意义\[4\]。通过本文中死亡病例年龄分布可见,位于前三位的年龄组依次为30~39岁、40~49岁、70~79岁组。30~39岁组死亡病例占院前死亡总数的3625%,可能与本区域男性外来打工的人数多、所承担的工作多、暴露机会多、交通法规意识淡漠和酗酒斗殴等因素有关。

    温州市四季气候变化分明,本组院前死亡病例有着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冬季院前死亡人数最多,2月份达到高峰,随后减少,到夏季又逐渐回升。这一季节变化反映出气象因素对人体健康影响程度大小的季节性差异。本文统计资料显示,院前死亡也有明显的昼夜变化规律,死亡数最高值是早晨6~8 点,其原因可能是:① 晨起活动后血压突然升高, 且此时间段血液中儿茶酚胺含量高,引起心率快、血压高、冠状动脉斑块不稳定\[5\],导致猝死及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② 该时间段是晨练和上班的高峰期,创伤的发生也会增多。③ 部分夜间死亡病例当时未被发现,于清晨被发现后呼救。因此,要针对不同季节、时间及时调整急救力量,这对于降低死亡率有着积极意义。

    时间就是生命,这在院前急救中显得特别重要。尤其对心跳、呼吸骤停者,若能在4 min内开始CPR,成功率可达50%;在4~6 min开始CPR,成功率为10%;超过10 min行CPR者,成功率极低\[6\]。本文中720例院前死亡病例,从发病到开始实施现场抢救的平均时间较长,且现场的第一目击者在医务人员到达前都没有实施CPR。如果目击者能够对患者实施初级心肺复苏等措施,就可以为医护人员抢救赢得宝贵的时间,然而很遗憾,在这方面我们与国外有很大差距\[7\]。因此,要提高应急反应能力,在中心城区建立多方位的分中心和急救站,以缩短急救半径和反应时间。

    根据本文结果,要加强和改善以下环节,以减少院前死亡的发生率:① 对院前死亡的易感人群、高危人群,进行相关宣传和教育,并应注意既往病史、性别、年龄、高发季节及时间段\[8\]。老年人院前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心、脑血管疾病,应加强有针对性的预防保健工作,积极治疗基础病,定期体检,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受寒、疲劳、激动、吸烟、酗酒等不良刺激。青壮年人的主要死因是创伤,应做好交通安全宣传、加强治安管理及安全生产的宣传教育,以预防和减少院前死亡的发生。② 所有院前死亡病例在医护人员到达现场前,均未得到有效的初级复苏急救。因此,必须广泛宣传普及全民的急救知识,让广大群众全面掌握基本急救知识,加强群众现场自救、互救能力,使第一目击者能立即开始心肺复苏措施,从而为医护人员到达后的抢救治疗奠定基础\[9\]。③ 根据院前死亡的高峰时间和多发季节,合理安排急救人员、车辆、设备以及班次以提高急救反应速度,力争尽早到达现场,争取抢救时间。④ 医务人员要加强业务培训学习,熟悉和掌握CPR操作流程,提高现场急救水平,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院前死亡率。

    4参考文献

    [1]周海龙上海嘉定南翔地区院前死亡病例回顾性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7(3):58-60

    [2]曾量波,梁子敬,黄力,等广州市中心城区院前急救死亡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研究\[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06,11(5):328-336

    [3]Ioannidis G,Papaioannou A,Hopman WM,et alRelationbetween fractures and mortality: results from the Canadian Multicentre Osteoporosis Study\[J\]CMAJ,2009,181(5):265-271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415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