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上海预防医学》 > 2013年第3期 > 正文
编号:12366465
一起食源性疾病致病因子的调查
http://www.100md.com 2013年3月1日 徐焱 詹斌秉 朱钰
第1页

    参见附件。

     2012年7月8日20时45分,苏州市沧浪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群众报告,称当日在该区某捞烫小馆用餐后,不久就有人出现腹泻、腹痛、呕吐症状。患者在本市市立医院本部(二院)进行治疗。接到报告后,专业人员当即到医院和餐馆进行了调查处置,查找此次发病的致病因子。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 流行病学调查

    1.1 病例定义

    自2012年7月8日10时以后,在该餐馆就餐的人员中出现的腹泻(≥2次/日,并伴有大便性状改变)或者不发热但伴有恶心、呕吐、腹痛3种消化道症状之一的病例。

    1.2 基本情况

    截止2012年7月9日16时,本次事件共报告12例病例(男1例,女11例)。其中有4例病例自行服用氟哌酸药物治疗病情未控制,随后去医院就医,其余病例均直接到医院就医。有2例病例进行了隐血试验及血常规检测,结果隐血试验均为阳性,其中1例血中性粒细胞为86%,淋巴细胞为7.00%,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为7.54×109/L,淋巴细胞绝对值为0.67×109/L。另1例血中性粒细胞为84%,淋巴细胞为12%,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为10.85×109/L,血红蛋白为153 g/L。所有病例均给予头孢唑肟钠进行药物治疗,另根据病情的不同调配使用其他药物,最终控制了病情。但未能及时对呕吐物或排泄物等在用药前进行留样以进行实验室检验。首例病例于2012年7月8日13时30分发病。无危重病情病例。

    1.3 临床特征

    所有病例均出现腹泻(最多为10次/日)、腹痛、恶心、呕吐(最多为20次/日)等症状,部分病例出现脱水、头晕(占83.33%)、头痛(占50.00%)、舌、手足发麻(占25%)等症状,均无发热症状。腹痛部位为上腹部的占58.33%,脐周的占41.67%;腹痛性质为绞痛的占50.00%,阵痛的占25.00%,隐痛的占25.00%;腹泻物均为黄色水样便状。

    1.4 潜伏期及人群分布

    1.4.1 潜伏期 潜伏期最短为1 h,最长为4.5 h,平均为2.3 h。

    1.4.2 人群分布

    年龄分布:15~岁组1例,20~岁组8例,25~岁组2例,35~岁组1例。

    时间分布:首例病例于2012年7月8日13时30分发病,随后14时1例,14时30分1例,15时1例,17时30分1例,18时30分3例,19时1例,19时30分1例,20时2例。从可疑进餐时起在第一个小时之内发病的有5例,在第二个小时之内发病的有3例,在第三个小时之内发病的有2例,在第四个小时之内发病的有2例。

    空间分布:学校8例,美发店2例,企业2例。学校、美发店、企业均在该餐馆附近。

    1.5 餐史及用餐食品

    通过对病例近3 d内的就餐地点、就餐时间及用餐食品情况进行询问调查发现,所有病例均于2012年7月8日在该餐馆用过餐,其余时间均无共同地点进餐史。该餐馆提供凉面、凉皮、黄瓜、花生、豆芽、面筋等食品,12例病例均食用过该餐馆的凉面(其中4人仅食用了凉面),除此之外,分别有7、5、4、4、3人食用过凉皮、黄瓜、花生、豆芽、面筋。

    2 餐馆现场卫生学调查

    2.1 现场情况

    该店无营业执照及卫生许可证。销售的凉拌面是隔夜制作后放置的。店内环境杂乱,无独立厨房,菜品清洗池设在店门口,功能并没有规范地区分。

    2.2 样品采集情况

    分别采集了使用工具(刀具、砧板)、储存用品(冰箱内壁、锅)、洗涤用品(水池)、可疑食品(凉粉、凉面)共计13份样品送市疾控中心进行沙门菌、副溶血性弧菌、蜡样芽孢杆菌、李斯特菌、志贺菌、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及细菌总数检测。

    对负责制作饭菜的厨师进行了肛拭子采样,样品送市疾控中心进行沙门菌、副溶血性弧菌、蜡样芽孢杆菌、李斯特菌、志贺菌、葡萄球菌检测。

    3 实验室检查

    3.1 检测依据

    按照《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检验》(GB 4789.30—2010)、《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金黄色葡萄球菌测定》(GB/T4789.14—2003)、《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蜡样芽孢杆菌检验》(GB/T4789.14—2003)、《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沙门氏菌检验》(GB/T4789.4—2008)、《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副溶血弧菌检验》(GB/T4789.7—2003)进行检测,并按照《食品安全法》、《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原则》(GB14938—1994)进行处置。

    3.2 检测结果

    砧板、凉粉、冰箱内壁1、冰箱内壁2、冰箱内壁3、锅、水池、肛拭子等样品所检项目结果均为阴性,刀具及凉面金黄色葡萄球菌为阳性,其余指标均为阴性。

    4 讨论

    区疾控中心在接到报告后,立即组织相关人员到现场进行处置。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病例均在食用了该餐馆食物后出现急性胃肠炎症状,且有不同程度的腹泻、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但均无发热,提示为一起疑似食源性疾病。2例病例隐血试验阳性及血常规指标中中性粒细胞比例及绝对值升高,淋巴细胞比例及绝对值下降,提示为细菌感染的可能。4例病例自行服氟哌酸药物,未能控制病情,表明该病情相对较重;12例病例均使用了抗生素头孢唑肟钠进行药物治疗,另根据病情的不同调配使用其他药物,很快病情得到了控制,进一步提示了此次为细菌性感染的可能性。本次疑似食源性疾病发病潜伏期较短,未超过72 h,由此可以提示为一起食物中毒\[1\]。通过对三间分布的描述研究发现,年龄分布属于中青年人群,这部分人群在该餐馆附近工作、学习等,中、晚餐易于选择在餐馆就餐。通过对12例病例的餐史及用餐食品调查,提示该餐馆的凉面为可疑污染食物。当天气温为27℃~33℃,相对湿度为88%,加之凉面为隔夜制作,均有利于细菌繁殖及释放毒素。实验室检查结果表明凉面被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淀粉、奶及奶制品、肉、鱼、蛋等食品后,可在室温下(22℃左右)大量繁殖而产生耐热肠毒素B或其他肠毒素,100℃ 30 min只能杀灭金黄色葡萄球菌而不能破坏其毒素,后者可引起恶心、呕吐、中上腹痛、腹泻等症状。呕吐剧烈,可呈胆汁性,腹泻呈水样便或稀便。体温大多正常或略有升高。大多数病人于数小时至1~2日内迅速恢复\[2\]。

    综上所述,可以判定这是一起由于在该餐馆食用了被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529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