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健康大视野·医学分册》 > 2006年第2期
编号:11088314
医学大家吴孟超(1)
http://www.100md.com 2006年2月1日 《健康大视野》 2006年第2期
     2006年1月9日,吴孟超在人民大会堂接过由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亲自颁发的国家最高科技奖,成为中国医药卫生界获此殊荣的第一人。

    从33岁到83岁,长达半个世纪的漫长岁月,犹如一束绚烂的五彩丝带,纺织成我国肝脏外科创始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孟超教授的辉煌人生――创立“五叶四段”肝脏解剖理论,创立“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技术,实施首例中肝叶切除术,创造并保持特大海绵状血管瘤切除世界纪录,建立巨大肝癌二期切除、肝癌复发再手术等肝胆外科治疗经典概念和技术,开辟细胞信号转导等肝癌基础研究新领域,建成国际最大的肝脏疾病研究和诊疗中心……

    数据对比也许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吴孟超院士对我国医学界的重大贡献: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我国肝脏手术的死亡率曾经高达33%,而在吴孟超院士的努力和带动下,这个数字很快就下降到了六十到七十年代的8.48%以及八十到九十年代的0.35%。而同期我国肝脏手术五年生存率也从10%左右上升到了今天的53.2%。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进医学大家吴孟超,来回顾一下这个奇迹的创造过程。
, 百拇医药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肝胆外科在国际上被视为“禁区”,正处于探索阶段,当时,日本尚走在前列。而那时的中国还没有单列的肝脏外科,肝脏手术更是处于空白阶段。当年34岁的吴孟超只是第二军医大学附属医院长海医院的主治医生,对肝脏手术近乎一无所知,那时就连他的老师,被誉为“中国外科学之父”的裘法祖也没有做过复杂的肝脏手术。

    在1956年的一次学术会议上,有日本人参加,日本人狂得很,说我们现在的水平做得已经不错了,肝脏切除也能做了,你们中国的水平还早着呢,要能达到我这个水平,起码二三十年。吴孟超一听很生气,从心里想:日本人有什么了不起,非要赶上他不可!

    然而,志向好立,真正做起来岂是易事?

    肝脏是人体血液供应最丰富的器官之一,它担负着物质代谢、消化、储藏、解毒、凝血等数十种功能。医学发展到了今天,创造了人工心脏、人工肺、人工肾等,但是仍无法用任何东西替代肝脏的复杂功能。肝脏手术常常因大出血导致患者死亡,国际上成功的手术屈指可数。
, 百拇医药
    1958年,长海医院收治了该院有史以来的第一例肝癌患者。治疗肝癌的主要方法就是手术切除。医院特意邀请了一位著名的外科教授主刀,吴孟超担任助手。当时对肝胆解剖都还不熟悉,一旦出血就没有办法控制。手术中渗血渗得很厉害,那时抢救技术也差,手术停止以后,病人休克了,然后赶紧抬回去抢救,抢救的结果还是因大出血死了。

    那是吴孟超经历的第一个肝脏大手术。那次手术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吴孟超思考着:这个手术出血很多,看来这个肝脏的血管是非常丰富的。要想手术做得好,必须要熟悉解剖。想开展一门新的学科,必须要把这个器官的基础搞清。

    解决肝脏手术大出血问题,关键是要弄清楚肝脏的结构、血管走向。但是在五十年代,国际上根本没有统一的和公认的解剖方式。通过查阅资料吴孟超得知一种方法,就是用注射器把溶解后的塑料从血管注入到肝脏,等肝脏表面组织腐蚀掉之后,密密麻麻的血管就能显露出来了。从1958年开始,吴孟超和助手在几百个尸体上进行实验,但是始终找不到合适的塑料填充物。1959年,他偶然从广播中听到了第二十五届世界乒乓球赛中国获胜的消息,这个新闻立刻给他带来了一个灵感。
, 百拇医药
    他想乒乓球不也是塑料做的吗?于是赶紧就买回来,剪碎了放进里面一泡,一看,溶解了,溶解得很好。接着,加颜料进去,也混在一起了,混在一起就可以注射用了。他当时就是用这样一个思路,来了解肝脏的血管到底是什么样,以掌握血管分布情况,开刀时有的放矢,解决他第一次手术时遇到的大出血问题。

    这些用制作乒乓球的塑料做成的肝脏标本模型立体、生动地反映了肝脏内的血管、胆管走向及分布。两年中,经过对200多例肝脏腐蚀标本的解剖观察,1960年吴孟超首次提出了肝脏的“五叶四段”解剖理论,但是这个理论并没有经过手术验证它的安全性。恰好就在这一年,长海医院收治了第二例肝癌患者,病人的右肝叶上生了一个恶性肿瘤。两年前手术失败的阴影还在,医院这次特意组织了强大阵容,连器械都是挑选最好的。原本手术邀请的是著名外科专家郑宝琦主刀,但就在手术即将开始的那一刻,郑宝琦却将主刀的位置让给了助手吴孟超。

    吴孟超当时既感到很高兴,又有点胆怯,因为这个责任太重了。
, http://www.100md.com
    而郑宝琦主任对吴孟超是很信任,很支持也是重点培养的。他觉得吴孟超已经研究这么长时间了,应该对这个肝脏比较熟悉了,所以就说,你来做吧,我来当你助手。

    经过三个小时的手术,吴孟超成功地进行了我国首例肝癌切除手术。三个星期后,这个患者成为长海医院有史以来第一个健康出院的病人,此后她又活了6年,这在当时的医学界引起巨大轰动。这个病例后来还被专门拍成了科教电影,使得我们今天还能清楚地看到当年的情景。而肝脏“五叶四段”的解剖理论日后也成为经典方法,直到今天仍然是指导着世界上数量最多的肝脏手术。

    在成功地完成了第一例肝癌手术后,吴孟超又从手术中发现,肝脏止血的方法危险性很大。由于肝脏中的血液丰富,手术时不得不结扎住肝门部位阻止血液流入,但肝脏一旦缺血时间过长就容易造成肝坏死,而一个肝脏手术至少需要一个小时。为了延长阻断血液的时间,患者不得不被全身麻醉后浸泡在冰水里,等体温降到32度后再做手术。吴孟超一直在想办法,怎样既能保障手术的时间,又不会使肝脏坏死呢?他还真是从水龙头找到了灵感!他设想:把它阻断一下,然后再放松,再阻断,再放松,那不更好吗?于是赶紧做动物实验,到底这个阻断时间最长可以多少。每次最长时间可以达到20分钟,狗能不死亡;阻断30分钟狗要死亡,肝胆要坏掉。这样的话,便于手术阻断一个钟头。总的加起来一个钟头也不在乎,也不会影响病人,肝脏还是好的。
, 百拇医药
    “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 被认为是手术中最简易安全的止血方法,而且没有并发症,直到今天都在被全国的各大医院广泛应用,并且被权威医学教材所引用。

    从解剖理论到止血技术,吴孟超建立起了肝脏外科手术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基础。1963年,一个极具难度的病例向吴孟超挑战。一天,吴孟超参加了一个会诊,诊断结果非常令人吃惊,患者的癌变部位是在中肝叶。中肝叶是肝脏血管最丰富的地方,重要管道都经过其中,这里一直被称为是手术禁区中的禁区,国外也没有成功的先例。诊断结果出来后,在场的医生面面相觑,吴孟超还是决定把这个病人收治到自己的科室。

    为了做这个手术,吴孟超和助手天天泡在实验室里,在三十多只动物身上做试验。准备2个月之后,吴孟超上了手术台。

    吴孟超用了6个小时切下了长了肿瘤的中肝叶,然后又小心翼翼地把两侧的肝重新缝合起来。他再次成功地施行了世界上第一例完整的中肝叶切除手术,一举突破了世界肝脏外科史上的重大难题。不久他又连续做了3例中肝叶切除,而且全部成功,这标志着吴孟超所开创的肝脏外科技术体系已经发展成熟,并在60年代带动了全国肝癌切除手术的普遍发展,使我国肝脏手术的死亡率从50年代的33%,降到了六七十年代的4.83%。
, 百拇医药
    在这方面,吴孟超的成就应该说在中国,在国际上,也是创始人之一。

    吴孟超1922年出生在福建闽清的农村。迫于生活压力,在他刚出生不久,父亲就到南洋打工赚钱。5岁时他跟随母亲来到马来西亚投奔父亲。在那里,他一边帮父亲割橡胶一边读书。初中毕业后,那时的马来西亚也没有华人高中,吴孟超不想读外国人编的课本。1939年,17岁的他和几个同学商量之后,决定坐船回国。途中他们要经过当时的法国殖民地——西贡。在过关签证时,因为是黄种人,吴孟超竟然没有权利像白人一样签字,而不得不屈辱地按下手印。手印按下了,留在吴孟超心中的烙印始终无法抹去,直至今天他仍对此气愤不已,他曾回忆道:签证的时候,排队轮到我们了,却要我们几个人按手印。我们在那里看到了,前面几个外国人都签字以后就走了,手续很简单。所以要我们按手印,都感到很气愤。同学都知道,这个按手印像卖身契一样的,有这个印象,所以总觉得按手印对人是一个侮辱。我们能写英文,也能写中文,都行,偏偏不让签字。对我们中国人是区别对待。海关人员说,不行,你们是黄种人。黄种人,因为在小的时候就经常讲呀,外国人讲我们黄种人“东亚病夫”,说我们中国人是东亚病夫,这个印象很深。所以说这个话很生气,这是对我们的侮辱。

    [ 下 页 ], 百拇医药
1 2下一页